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节水护水 你我同行——“节水中国行”北京市朝阳区主题宣传活动典型案例掠影
2025-03-27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已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累计接收“南水”超过106亿立方米,虽改善了北京市水资源分布状况,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但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仍然仅有185立方米,远低于2024年全国人均用水量421立方米的标准,北京市水资源形势依旧十分严峻。

为了破解水资源紧缺的难题,2023年,北京市出台施行《北京市节水条例》,有效衔接国家《节约用水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创“节水”立法,从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和非常规水利用等维度,制定实施30项配套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节水工作格局,为北京节水工作指明方向、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斌表示:“北京市在全市用水量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从2014年到2024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3.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1.3%,主要节水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据了解,北京市连续22年获评“节水型城市”称号,用水效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商业——水耗优化管理实现水效领跑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国贸中心的地下四层,机器的嗡鸣声在密闭空间中形成独特韵律,粗细不一的管道纵横交错,这个深藏于城市地下的“污水净化中枢”,一套高度智能化的中水处理系统正在昼夜不停地运转,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的废水收集、处理,再“吐”出清流。

国贸作为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一并实现节水治污,2015年起计划将原有3座中水站升级改造。“在改造规划初期,我们面对技术和场地的双重难题。”国贸中心物业部总监魏汉光向记者介绍,因国贸处在北京CBD核心地带,可利用面积少,餐饮废水、生活污水、洗浴废水排放量较大,且餐饮废水中的油脂含量较高,使用传统的污水处理方式难度大、耗水量较大。

经过一番调研与学习,国贸中心最终采用全面升级的MBR膜处理工艺,运用先进“AO-MBR-臭氧活性炭”技术和旋流曝气技术,充分改造和利用原有中水站空间,在不增加场地占用的前提下,提高处理水量。

国贸中心臭氧活性炭滤池。

“从2016年到2024年,国贸升级改造的3座MBR膜处理站,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实现中水回收率23%。到目前为止,虽然国贸的建筑面积和最初相比增加了30%,但用水量基本没有增加,这说明我们的节水措施是高效的。”魏汉光欣慰地说,如今处理达标的中水不仅用于冲厕绿化,还被创新用于中央空调冷却塔补水,弥补了商业建筑中水处理站水源不足的历史难题,大大提高了再生水利用量。

国贸还使用智慧水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平台集成300块远传水表,精准检测用水数据且具备实时记录上传、自动生成报表、周期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异常报警功能,有效预防并处理管网疏漏情况。”国贸中心物业部高级工程师李晓向记者介绍,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精细化管理与技术革新,国贸现已实现污水全回收、全净化、全部达标排放和再利用,每年可节约40万吨自来水,相当于3200个家庭一年的用水,每年节省水费近400万元。

据了解,在经济业态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国贸中心单位建筑面积水耗从2012年的1.63吨/㎡下降至2024年的1.18吨/㎡,降幅达27%,展现出卓越的节水,推动建筑领域节水减排与可持续发展。2019-2024年,国贸中心累计节水180万吨,节水率从8.2%提升至18.6%,带动周边30余家企业开展节水改造,形成了朝阳区CBD节水示范集群。

高校——软硬兼施促进节水精准高效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科技创新和社会引领的重要阵地,在节水宣传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在节水模式的探索成功入选全国节水办“节水型高校”典型案例,通过教育宣传、科技赋能、实践参与,不仅提升了师生的节水意识,更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请大家仔细观察出水量变化!”走进北京工业大学,循声而去,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向同学们展示节水型龙头和非节水型龙头,经过短短的十几秒,可以明显看到节水型龙头的出水量相比非节水型龙头大概减少了三分之一,其冲洗效果却丝毫不减。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节水水龙头,大家可以看到电子计数屏幕显示,在相同时间内,一个节水型水龙头可节约30%-40%的水。”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工业大学自主研发了水龙头、淋浴花洒等多种节水器具,并在学校的卫生间、浴室、厨房等主要用水场所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智慧节水管理方面,北京工业大学也做出了突出的成绩。2010年,北京工业大学积极构建能源监控与智慧后勤物联应用平台,接入各类智能设备及表具共计12058块,其中智能用水计量表372块。该系统成功实现对全校一、二级自来水及再生水管网的在线监测、漏水精准分析和用水量精确统计。

“我校管网加装的是远传超声波流量计,实现监测漏损、分析区域用水量占比情况等功能,对于跑、冒、滴、漏等情况进行及时抢修,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漏损定位的效率。”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正艳说,借助这一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实时掌握每日用水情况,及时发现区域管线问题。

北京工业大学坚持节水宣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设立线上线下的主题节水讲座和班会,开设生态体验、环境保护等节水护水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趣味答题、节水主题互动小游戏吸引师生参与到日常生活的节水中来,“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我从中学到了好多节水小妙招,现在同学们看到身边浪费水的情况都会及时制止,大家习惯也越来越好!”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专业的大二学生章卓航说。

记者参与北京工业大学节水活动现场和工作人员合影。

“你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月亮湖,它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更是校内的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通过处理工艺,月亮湖的水可以循环净化并补充周边绿化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赵正艳向记者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在校园绿化、冲厕、道路降尘、施工等场景,均广泛使用市政再生水,已使超过 90%的校园区域实现再生水覆盖。2023年,再生水在校园总用水量中的占比高达40%。自2006年以来,北京工业大学已累计节约自来水达720万吨,节约水费约3600万元,为高校节水实践树立了良好典范。

河湖——水源补给倚重再生水比重大

夕阳斜坠,将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水染成琥珀色,粼粼的波光闪烁;河畔的垂柳醒了新芽,嫩绿的丝绦垂向水面,偶尔被风吹起;河畔步道上,人影渐稠,天光愈暗,景观灯渐次亮起,市民漫步于河畔绿道,感受着亮马河风情水岸的休闲时刻。

亮马河整体河道80公顷,上游承载了北京市东城区的护城河引水,以及一些再生水补水口,日补水量可达到5-8万立方米。如何在稳定流量的情况下保证河水质量?如何在保证亮马河水质的同时进行节水?朝阳区水务局对此费足了脑筋。

近年来,朝阳区对亮马河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河湖贯通和旅游航通“六大工程”,实现亮马河的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改变了原有“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实施治污水、补中水、禁采地下水、蓄雨水、抓节水“五水联治”,打开河岸空间,实现一河两岸一张蓝图的目标。

亮马河律动桥。

北京市朝阳区水务局建设管理科科长马海涛介绍,亮马河通过全链条措施,实现了水体水质和水资源利用双提升,构建水下森林净化水体,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本底。“我们还采用科技赋能实施水体循环,在沿岸增加旱喷引水上岸,保持水体流动性和再利用率,通过水岸交互实现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马海涛说。

“整个亮马河采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我们看到的绿地护坡都是‘吸水海绵’。它们充当雨水收集器的作用,在汛期蓄雨水,减少水资源浪费。”马海涛告诉记者,如今的亮马河河道全部采用再生水补给,在雨水和再生水的共同补给下,有效解决了亮马河生态用水的问题,不仅缓解了北京用水供需矛盾,也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马海涛表示,亮马河自治理之后,已实现“013”目标,即污水入河零污染,水体一米透明度,水体稳定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明显提升。

目前,北京市年再生水利用量已经成为北京市稳定的第二水源,在工业生产、园林绿化、河湖环境等重点领域扩大再生水配置利用。2024年,北京新建再生水管线112公里,全市再生水管线达到2429公里,3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水实现再生水替代。全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3.23亿立方米,其中河湖补水再生水利用量11.82亿立方米,占全市河湖补水总水量的70.5%,生产生活再生水利用量1.41亿立方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鲍捷讯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