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記者 義昊)「香港是連接大灣區與世界的橋樑」,「香港創科行業發展與高校相輔相成」⋯⋯11月12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國際組織與灣區對話分論壇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論壇以「科技創新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為主題,分設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綠色能源議題,集結了約200位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灣區及內地的科學家、企業家等各界代表和學生進行交流。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致辭時表示,論壇為研究人員和產業領導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機會,讓大家交流和思考大灣區的未來,促進創新和研究生態系統完善,希望深化國際科技交流,加強研究協作,共同推進世界科學事業發展。作為唯一來自香港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成員,以及本次論壇的召集人,香港中文大學希望充當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成為連接大灣區和世界的橋樑。
大灣區科學論壇主席、中國科學院前院長白春禮表示,國際科技合作不僅能促進人類社會共創繁榮,也有助於應對今天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他相信,論壇的舉辦為培育新時代夥伴關係、促進學術、產業和政府之間聯繫建立有效平台,也必將提升香港更好地發揮大灣區與全球科學界「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隨後,來自各界的領導及學者代表通過主題演講、專題報告和圓桌對話,在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綠色能源領域發表報告及交流意見。
白春禮介紹了中國在實現碳中和方面所進行的科研創新。他表示,在化石能源方面,科研人員開發了煤炭高效清潔及燃燒的技術,以減少發電所需的煤炭數量。預計2060年,我國煤炭發電量將從現在的57%降至7%,實現煤炭從主體能源向保障能源的轉變。實現能源的轉型,還需要清潔能源的布局優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安全核能,以實現清潔能源的多能互補和規模使用。另外,從大規模使用化石能源轉為使用清潔能源需要一定時間,而使用化石資源會釋放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的循環利用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研究方向。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分享了自己對東西方哲學的看法。他以中西醫治療方式的區別舉例,表示西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注重針對性,而中醫主張「望聞問切」,並結合患者生活習慣治療,從中便體現了東西方在思考問題時不同的側重點。唐本忠認為,東方哲學思考問題更具全面性,強調漸變引起突變、量變導致質變。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考,他提出「聚集體科學」概念,從整體來看,分子之上有無限的探索空間。對聚集體的研究可以帶來新模型、新設想、新理論,不斷完善高分子科學。
香港中文大學禤永明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講座教授蒙美玲介紹了中大在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感知交互研發工作的演講。她說,香港創科行業發展與高校相輔相成,香港的大學應在創科行業當中發揮應有的角色,做好工作讓科研技術的成果轉化,鼓勵畢業生或者相關從業者創業,令新研發出來的技術落地造福社會。
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由中國科學院指導,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廣州市政府、南沙開發區管委會承辦,於11月16至18日舉辦,論壇以「開放科學勇立潮頭」主題,並特別設立國際組織與灣區對話分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與ANSO共同主辦。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