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当前位置:新闻 > 文化 > 正文
中国文评 | 2025年五一档电影观察:非典型港片的困境和突围
2025-05-09 来源:中国网

4月30日晚,笔者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水饺皇后》时,发现当日这场电影的上座率并不高。这也是该片上映的第一天。

纵观2025年五一档(5.1-5.5)电影,档期内总票房7.47亿,同比下降51.1%,日均票房1.49亿。档期观影总人次为1889.5万,平均票价为39.5元。

相较于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单片破百亿的行业神话,清明档和五一档略显尴尬,五一档的整体表现热度欠佳、不及预期。中国电影市场在短短三个月之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不过,《水饺皇后》仍然以档期票房1.91亿元夺得五一档票房榜首,上映6天累计票房达2.14亿元。紧随其后的是《猎金·游戏》《幽灵公主》《人生开门红》和《雷霆特攻队*》。其中仅《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两部影片走势相对稳健,档期内票房过亿。

而《哪吒之魔童闹海》从假期第二日起超越档期内一众新片,升至单日大盘第三名,并维持在单日第三、四名的位置,最终位列档期票房第六的位置。

从整体上看,五一档电影映前关注度不高,大盘缺乏大体量头部影片的带动。新片体量整体不高也导致了票房差异小、头部集中度下降。电影市场的振荡起伏值得行业深思。

在十几部新片中,两部“非典型港片”——《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位列档期票房前两名,成为观察香港电影转型的典型案例。

五一档一向是港片发力的重要档期,虽然还没有档期内票房大爆的港片,但稳健发挥、稳中有惊喜一向是港片的特色。例如,去年拿下五一档票房冠军的《维和防暴队》由李达超执导、刘伟强监制,同期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在档期内揽下2.55亿票房,最终票房6.85亿。再之前的《追虎擒龙》《拆弹专家》等,也在档期内拿下2亿左右的票房。

图源《水饺皇后》微博

今年五一档电影,《水饺皇后》由香港籍导演刘伟强执导。一番大女主虽然是内地知名演员马丽,但众多配角均由香港地区的演员担任,如惠英红、王祖蓝、薛凯琪、谢天华、袁富华、江美仪、太保、张达民等,而且故事发生地在香港,是一部充满港式风情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图源《猎金·游戏》微博

而《猎金·游戏》同样由香港籍导演邱礼涛执导。邱礼涛作为高产导演,作品表现力一向不俗。此次电影一番主演是香港知名演员刘德华,其余重要配角则由来自内地的欧豪、倪妮、黄奕、蒋梦婕等担任,是一部极具邱礼涛个人风格的港式商业大片。

香港导演和演员北上,内地演员南下,在近年来的电影界已经成为常态。不再执着于全港班底、试图突破传统港片的类型框架,是香港电影产业探寻转型的其中一条出路。

虽然不是次次都奏效,但在今年五一档这样的关口,前有《哪吒之魔童闹海》,同期有不同种类的新片,《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仍然能够突出重围,可见港片强大的生命力。

但与此同时,这两部电影也因融合了更多因素,陷入到“非典型”定位的困境。

《水饺皇后》的主要故事发生地是香港湾仔码头,马丽饰演的山东单亲妈妈臧健和与香港本土群像(如惠英红饰演的房东、袁富华饰演的糖水伯等)形成了文化张力。在塑造臧健和这一大女主形象时,导演也不吝给予众多形形色色香港底层本土小人物镜头,展现他们的故事。出发点很好,但女性励志和香港市井文化两线并行,容易顾此失彼。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既想要展现臧健和几十年的奋斗历程,又想要展现香港民众艰苦打拼、同舟共济的“狮子山精神”,重点不够突出,“流水账式的叙事”也遭到了观众的诟病。

事实上,《水饺皇后》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若女性励志成为观众更加关注的主线,香港市井文化反而容易沦为背景板,不仅可惜了这么丰富的故事,而且“稍嫌顺利”的创业过程也让观众意犹未尽。港味不够足,女性励志又不够热血,在题材定位方面的不够清晰,也容易导致观众期待与影片呈现错位。

《猎金·游戏》则在题材上有所创新,以金融犯罪为切口,将港式警匪片的快节奏转接到商战题材。同时影射现实,在片中通过展现投行操控股价、虚假信息诱导等手段揭露金融市场“割韭菜”的黑幕,将股市崩盘、散户倾家荡产的惨状直观呈现,直戳社会痛点。邱礼涛也在片中延续了他快节奏的剪辑方式,强化了观影冲击力。

但是,影片对于金融博弈的处理过于简单,对人性在资本诱惑下的异化探讨上也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此外,人物设定也较为虚浮,角色的转变有时略显突兀,未能充分展现出人性挣扎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展现金融商战的场景中,专业性和逻辑性都有瑕疵,在题材的挖掘深度上也有所欠缺。因此,观众难以感受到“金融犯罪”真正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事实上,《猎金·游戏》所展现的“金融犯罪”仍然未能突破港片的惯性思维,观众“吃到嘴里”总有一种“夹生饭”的尴尬。

总而言之,传统港片以警匪、动作、喜剧为标签,但《水饺皇后》关注女性励志,《猎金·游戏》聚焦金融犯罪,二者均跳脱出了港式类型片固有框架。这种“非典型性”既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也是香港电影工业寻找突围路径的必然选择,值得鼓励和肯定。

然而,观众们对于电影内容的评价标准和期待值日益提升,而且影院观影受到假期其他娱乐消费方式的冲击,因而电影市场需要更多更新鲜、更年轻、更具话题性和创造力的优质内容来提升市场热度,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港片的创新在于不再执着于“港味”标签,转而以开放姿态融入多元叙事。但如何在新形势下突破电影产业转型的困境,找到属于自己的“湾仔码头”,仍然是从业者需要深思的主题。恰如臧健和那碗“湾仔码头”水饺,改良饺子皮的厚度更加适应市场,产品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地域归属,而在于将差异转化为滋养生命力的养分。对多元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是港片可以谋求的未来。

(作者:中国网 秦金月)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