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这个国庆假期,正是放松身心的好时节。秋高气爽,温度适宜,也是适合出游的好时候。说到温度,今年夏天的闷热相信大家都有实实在在的体感,一些地方甚至超过了40℃,当然用电量也是一再飙升。不过,虽然用电量不断“破纪录”,却并没有限电,更不会拉闸。极端高温直接“烤”验了支撑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这背后又有什么“硬核操作”呢?
今年夏天,高温来得早、持续久、强度大。高温地图上红彤彤的一片,真是火辣辣的“烤”验。
天儿热,人恨不得一直待在空调房里,用电负荷自然也是蹭蹭地涨。最高峰是7月16日那天,全国的用电负荷史无前例突破了15亿千瓦。
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能源研究部主任韩超:“比如家庭常用的40瓦照明灯具,15.08亿的最大负荷就相当于接近380亿盏这样的照明灯,同时点亮的效果。”
380亿盏灯同时点亮,大约相当于全国每人同时点着27盏灯,这可真够壮观的。
如果一天说服力不够,我们把时间线拉长到一个月来看看。记者查询了一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又发现一个历史纪录:7月,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8.6%,这也刷新了世界纪录。那么,这1万亿千瓦时又是什么概念呢?
韩超:“比如我们周边的邻居日本,它的全年用电量水平大约是9500亿度(千瓦时)电,另外比如欧洲的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合计起来全年用电量大概是9400亿度(千瓦时)电,也就是说7月份我们国家单月的用电量比日本全年,或者比德国和法国全年合计的用电量还要高一点。”
一个月就顶人家一年还多,这么大的用电负荷,搁谁家也难应付,要是搁在前几年,限制用电恐怕免不了。2021年,也就是4年前,我国就曾有多个省市出现过不同程度的“电荒”。
放眼世界,一些用电量比我们小很多的国家也曾有过因用电负荷大而大面积停电事件。今年4月,西班牙和葡萄牙就遭遇了大规模停电。
今年夏天,面对这不断破纪录的用电需求,咱们国家的电力保障怎么样呢?我们也到全国各地,看看大家怎么说。
今年夏天,位于东北的辽宁省也加入了高温的队伍,部分地区的气温甚至逼近40℃,这还是东北吗?
天儿太热,号称家里不装空调的东北老乡们也绷不住了。这个夏天,空调在东北史无前例地热卖。那段时间,空调安装师傅康强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忙活。
听说当地的空调安装师傅都不够用了,还要从南方调配。虽然用电负荷一路创下新高,但这个夏天,大伙儿开起空调来却从来没有担心过。
再去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看看。今年7月,这里的气温多次突破40℃,最高温甚至超过43℃。这也太热了。不管是老百姓家里还是重庆人最爱的火锅店里,空调都得一直开着。
空调要开,洗澡的电热水器、冰箱也都要加量工作,重庆的供电还是稳稳的,一点没有掉链子。
老百姓的生活用电全无后顾之忧,那么,工业企业用电有没有保障呢?在一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记者了解到,今年夏天他们生意很红火,有很多外贸订单要赶,一个月耗电要超过1100万度,但生产线一直高效运转,从来没有因为限电而中断过。
“用电随时用,随时都有”,这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电这个东西在平常生活中,甚至很多人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然而,“极端高温频现”“最高的用电负荷”“供电充足平稳”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对一个国家来说,却是一道相当难的考题。全世界也许只有中国能如此漂亮地交出这份答卷。
这激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中国是怎样做到的?
记者查询了官方数据、新闻报道、咨询了AI大模型等等,还真发现了不少“秘密武器”。要说最大的电力保供底气,那还得是国家实打实的发电能力。通过查询大数据,记者找到了很多值得骄傲的数字: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1/3;截至2025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光伏、风电装机容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我们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发电,也就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越来越大。不过,用电有高峰有低谷,并不均衡,电力却一直要稳定输送,这时候,新型储能就派上用场了。这个“新”,就是通过锂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新型技术手段,可以把平时用不了的电存起来,用电高峰期再用。
在重庆,记者走访了一家新型储能企业。画面中小房子一样的东西,就是一个个磷酸铁锂电池组,也就是充电电池。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科学谷储能电站站长何亮:“作为电化学新型储能电站,在电网中犹如一个大型‘充电宝’,在负荷低谷时段进行充电,在高峰时段进行放电,单次充放电可达20万度,满足2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
今年夏天,重庆的电网负荷多次冲上高峰,新型储能就派上了大用场。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调控中心副主任陈力:“重庆已经投运了12座集中式储能电站,总容量已经达到了140万千瓦。今年夏天共有84天调用了新型储能保供应。”
在用电高峰期,这种“秘密武器”随时都能亮出来,这背后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那得早早做准备,看得长远,做得扎实,关键时刻,才能有底气打胜仗。
查询政策日历记者发现,近几年,我国支持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真不少,去年还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又发布了《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行行业指导。
短短几年,咱们国家的新型储能规模又拿下一个世界第一。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
除了新型储能这个“巨型充电宝”,打赢电力保供这场硬仗,记者还发现一个“秘密武器”。有个形容叫“塞北的风点亮湾区的灯”,它说的就是跨省交易。
打个比方,我家下周要来好多客人,大米不够吃。你家余粮多,暂时用不上,就卖给我点儿。这样,你家的米不浪费,还赚了钱,我家也解了燃眉之急,跨省购电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从大西北买的电送到南方来,时间来得及吗?这也不用愁,咱们有特高压线路。它就相当于电力的高速公路,还没眨完眼,电就已经送到了。
2024年,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突破6万亿千瓦时,占比达63%。今年又有大动作,敲重点,来看政策日历:2025年7月,《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获批,国家电网、南方电网间的跨区交易迈出历史性一步。
电这个东西抽象得很,怎么交易呢?
浙江能源相对匮乏,三分之一的电力都要靠省外输入。今年夏天,持续高温加上经济回暖,用电负荷多次创下历史新高。要平稳度夏,来自其他省份的“外援”小伙伴们就立了大功。
国网浙江超高压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看到的红色和绿色的线路,正是宁夏、青海、四川等“外援”小伙伴们的电力在源源不断送到浙江。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可万一遇到极端高温等突发状况,用电需求突然暴增,又该怎么办呢?浙江电力的购电业务员王倩莹告诉记者,她的岗位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国网浙江营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倩莹:“我们会根据天气、供给情况等进行提前预测。比如今年夏天的几个用电高峰,判断可能存在缺口,就提前一天甚至是当天在现货市场紧急进行购电,利用全国统一的电力大市场,实现跨省的余缺互济,保证大家的用电需求。”
用电量一直被看作是经济的“晴雨表”,记者查询了一下十年前,也就是2015年夏天的数据,纵向一比,发现我国今年7月的用电量比十年前的7月翻了一番。这些电都用在哪儿了呢?
从各项用电数据中记者观察到,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生产线没停,而且产业结构加速向新、向绿升级,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等快速增长。
今年1—8月,我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9%。
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它们一年的充电量预计与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相当。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已经建了1734.8万个充电基础设施,是“十三五”末的10倍。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用电量高涨的背后,有很多甜蜜的小确幸。可能是你躺在家里沙发上刷着手机享受着空调的清凉,是各地“夜经济”里美味的小吃,是嗨翻天的音乐节、火爆的“苏超”赛场……无数个这样的时刻我们甚至完全不会想到还要担心停电,稳定的电力供应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点亮我们的美好生活。
这满满的安全感背后,其实是国家日积月累、从多方面发力保障能源安全的结果。这条一路上升的用电曲线,其实反映的是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还有大伙儿越来越好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