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新學年開學過去一周,學童適應問題及精神健康再度引起社會關注。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兼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葉兆輝昨日在電視節目《講清講楚》中表示,過去一年特區政府和不同團隊雖在學童精神健康方面付出不少努力,近期學童輕生個案數字較去年略有下降,但潛在風險仍處於高水平,社會各界須保持警惕。他建議將政府的「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並擴展至小學五、六年級,以及早識別和支援有需要學童。
葉兆輝指出,新冠疫情對青少年的人際和社交發展造成長遠負面影響,這批學生在成長關鍵期未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朋友網絡,即使升上高年級也未能完全修補缺失。而少子化趨勢可能使壓力集中於單一子女身上,加上經濟環境影響及雙職工家庭無暇兼顧、香港活動空間所限等因素,提供均衡生活選擇,學生缺乏電子產品以外的休閒選擇,容易對社交媒體產生依賴,加上睡眠不足等問題,均可能導致學生精神健康狀況下降。
學童自殺問題呈現年輕化趨勢,葉兆輝提到近年輕生個案中最小僅11、12歲,情況急需關注。他強調不能只在下游「打撈」,必須回到上游做好預防工作。而學童自殺問題往往與家庭環境密切相關,他呼籲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情緒急劇轉變、厭學傾向或脾氣急躁時,應給予更多關懷和溝通。若無法妥善處理,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除專業介入外,還需要建立社區層面的「守望相助」網絡,透過培訓讓更多人掌握基本識別和支援技巧,從而實現及早介入。
對於「三層應急機制」,葉兆輝建議可考慮擴展至高年級小學生並予以恆常化。雖然最嚴重的第三層支援使用機會較少,但需確保有事時「至少有個電話可以打、有個人可以諮詢」,相信可為受精神困擾的學生提供實質幫助。他坦言,由於75%自殺個案事前無明顯徵兆,機制對防止學童自殺的成效有限,最重要的是學校要創造機會,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建立良好朋輩關係,營造開心的學習環境,讓青少年看到未來希望,減輕學生上學時的焦慮。
葉兆輝建議學校從上課時間、課程安排等方面著手,為學童創造更多喘息空間,提供多元化休閒活動選擇,讓學生在健康環境中成長,這才是提升學生精神健康的根本之道。
針對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葉兆輝提到國外有家長指控ChatGPT協助其兒子尋求輕生方法,變相鼓勵輕生行為。他建議為這類系統制定並「訓練」出合適回應機制,方便進行情緒介入。同時呼籲科技公司履行社會責任,優化AI演算法,避免其成為傳播負面資訊的工具。
就近日有小學生吸食毒品「依托咪酯」事件,葉兆輝表示,研究顯示有酒精及藥物濫用習慣的青少年,其自殺風險比同輩高出兩至六倍。他慨嘆道:「為什麼這麼小的孩子會接觸這些東西?」,憂慮學童是否因生活中缺乏其他值得投入的興趣,希望能「將他們拉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