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芷珊)「院舍青年」指曾入住兒童之家、院舍或宿舍的兒童或青少年,他們通常因家庭困難、突發變故或缺乏穩定居所而需入住這些設施。宏恩基督教學院與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今日(7日)公布最新的初步研究成果,冀探討曾接受群體生活的兒童及青少年完成服務後的發展與成長情況,並展示青少年入住時面對身份標籤化、離院後社會資本不足等問題,並就未來支援提出多項建議。
研究團隊今年6月23日至8月31日訪問了62名離開院舍的16至27歲青年,以及進行9名的深度訪談。調查發現,有離院青年在不同階段面對來自社會的「慘」或「弱勢」標籤,帶來污名及自我價值感傷害。51.6%青年不願主動透露曾住院舍,另有受訪者認為對方不介意跟人表達入住院舍,但不知道如何解釋一些限制。此外,不願意透露自己住院舍的青年較願意透露自己住院舍的青年,在尋求協助和社會資本兩方面有統計顯著的弱勢,有受訪青年坦言即使不介意向他人透露過往經歷,卻難以解釋院舍生活中的種種限制,令他與同輩的交際受影響。
至於社會資本方面,離院青年的社會資本中等偏低,平均僅2.37分(滿分4) ,僅53.2%離院青年有間中或恆常參與義工活動。雖然接近九成受訪者享受多元社區,但近六成人朋友圈缺乏多元文化元素,近三成甚至完全沒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難以建立更廣泛人脈。不過,也有72.6%離院青年覺得被同齡的人重視,83.9%感到被朋輩重視。研究亦發現,社會資本是離院青年自主發展的重要「隱形資產」,而「去標籤化」與跨界協作更是青年自信與社會融入的關鍵,社會資本更包括社區參與、信任及資源運用等,故破除公眾對離院或院舍青年的刻板印象,促進社會認同,從而累積社會資本。
因此,宏恩基督教學院及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提出多項建議。第一,積極開展公眾教育及宣傳,充分呈現院舍青年在生活、學習及工作上的真實經驗與積極貢獻,針對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負面刻板印象加以破解與修正。第二,積極支援離院青年在面對生活壓力時的心理調適,並設立專業朋輩輔導員,促進青年之間情感互助和適應能力,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及其他高風險群體提供定期、具針對性的心理及社會資源支援。
第三,建議設立跨院舍獎學金及創業基金,引入離院青年作委員,提升院舍青年離院後的經濟支援,支持其在教育、創業及就業等多元路徑上的持續發展,同時亦有助離院青年的自我肯定;第四,推動院舍人員參與輔導、心理學及社區資源連結等專業培訓,系統提升現有工作人員在服務青年時的專業知能與支持能力。
此外, 宏恩基督教學院與亞太區青年發展基金今日亦舉辦展覽,透過模擬院舍環境,包括展示社工室及自修室等場景,將鮮為人知的院舍生活帶入社區,破除公眾對院舍的封閉印象及其對青少年的污名化,讓市民理解院舍並非僅接收「壞學生」,而是協助青少年正向成長的重要場所。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