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新疆这几年成为了许多人暑期出游目的地。这里既有山地、草原、湖泊、沙漠等丰富的自然风光,又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的人文风情。今天(8月25日),我们就跟着游客的足迹,共同来体验夏日的天山南北。
夜晚9点半,东部许多城市已是华灯璀璨,但在新疆,太阳还没有完全下山。在库车老城热斯坦老街,这段200多年的明清古城墙边,一天中最精彩的时刻到来了。
维吾尔族传统舞蹈起了头,夜晚的百年老巷就成了一条歌舞之巷,从高僧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的演绎,到克孜尔石窟中龟兹乐舞的呈现,再到大唐烽燧台前的战鼓声起,灯光与歌舞把游客不断引向下一个路口。
在十二木卡姆的旋律中,83岁的舞者头顶十公斤重的水壶和叠碗跳起萨玛瓦尔舞,身后边演奏边歌唱的是库车民歌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这场库车民间艺人带来的原汁原味表演中,一个拉二胡的年轻人也沉醉其中,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其实是一个来库车旅游的游客。
程千秋是一名二胡专业的大学生,今年夏天他来到南疆游玩,找寻多民族音乐元素,在热斯坦偶遇了这场表演后就成了每天的固定观众,直到今天被老师邀请上台共同演奏。
融入其中,有更多的体验感,是今天许多游客来新疆旅游的新期待。
库车,古称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历史上,龟兹是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也造就了今天库车独特的艺术风格。
库车老城虽然保留了历史,却曾经一度有些破败,近两年,在老城改造时,当地征求了包括居民和游客在内许多人的意见。
改造后的老城还可以怎么体验?在大馕小巷,刚出炉的库车大馕,咬上第一口就停不下来,不过瘾的还可以亲手做上一个;在花帽巷,试戴一顶小方帽,感觉马上就可以随着音乐起舞;而到了龟兹小巷,转角就能遇到当地的老茶馆,只要2元钱,就能坐上一个下午,欣赏居民们自己弹唱的库车民歌。
新疆维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庞涛:“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不是一条路布到底的,而是通过星罗棋布的方式来布点,让更多游客能够深度走到老城街区巷子探索,去了解龟兹文化。今年1月到7月旅游人数已经达到700多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半以上。”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也改变了库车老城居民的生活。
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族传统面料,正在介绍艾德莱斯绸的塞丽麦是这家店的学徒,也是这里的金牌销售。
今年夏天,塞丽麦和师父除了接待客人挑选布料,一直在赶工,塞丽麦希望越来越多的游客能够喜欢上艾德莱斯。
南疆的多民族风情彰显着独特的魅力,而166万多平方公里的新疆吸引力又何止于此:苍茫的戈壁、辽阔的草原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让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趋之若鹜。
今年夏天,从全国各地到新疆的交通工具都非常忙碌:7月,新疆有26个机场的航班量都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火车旅游专列上,大家晚上休息赶路,天亮后到达热门景点就可以下车观光。
为了拥有更全方位的旅途体验,今年还有许多游客选择了自驾。今年五月底,穿越天山、连接南北疆的独库公路再次开放;六月底,连接阿勒泰和喀纳斯景区的阿禾公路首次通车。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开着车,一天内就能体验四季,一路上就能饱览戈壁、沙漠、草原等诸多景观。
为了让自驾游客有更加舒适的体验,新疆各地建了许多自驾营地和房车营地,自驾游客们不但可以享受自然风光,还可以做好充分的补给再出发。
沿途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游客探索新疆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许多人在去往常规景区外,还会寻找更小众的景点,感受更纯粹的原生态之美。
劈柴、生火,牛羊成群,盛夏的伊犁大草原上,牧民们稀松平常的生活,是游客远道而来寻觅的他乡。今年夏天,伊犁特克斯的琼库什台村,吸引了不少游客驾车到来。
牧民们的生活同样吸引人。亲手拍打羊毛,和哈萨克族牧民一起制作一块毛毡,作为纪念品带回家;穿上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和当地人一起跳上一曲《黑走马》,再骑上牧民自家养的伊犁马,从乌孙古道北入口出发,体验汉代解忧公主和亲乌孙时走过的路。
让游客体验感拉满的村子,曾经是伊犁偏远的深度贫困村,十年前,这里甚至还没有通水电。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琼库什台村党支部书记热合木别得·托勒洪:“牧民主要是以放牧为主,卖牛羊牲畜、奶制品,人均收入在6000元左右。之前是很难的,从琼库什台去县城要走一天左右,早上出发晚上才到,去办事基本上两三天才回来。”
当时,当地政府发现,一些徒步爱好者来到这里穿越古道、体验生活,牧民们接待这些游客有了少许收入,这让他们看到了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当地利用旅游业作为抓手,开始了琼库什台的脱贫攻坚,慢慢的,村里通了自来水、有了稳定的电,许多牧民也开始改建自己的小木屋和毡房,迎接更多的客人。
阿浩从小在琼库什台长大,大学时,他和许多村里年轻人一样,走出了大山,但是毕业后他又选择回到这里。
新疆伊犁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牧民阿浩:“当时我回来给游客做向导,走乌孙古道的徒步客人,给他们提供马、做向导。哈萨克族大通铺,多人间,那时候卖得很便宜。”
阿浩和家人商量后,把自家院子改成了民宿,几年下来,随着夏天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阿浩家院里的4间小木屋和3间毡房常常预订一空,今年他准备试试冬天也开门营业。趁着夏末还能施工,他找来了电力部门工作人员,询问冬季取暖设备的安装情况。
现在在琼库什台村,200多户常住居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
热合木别得·托勒洪:“一部分本地居民在这开民宿,有些居民成立了马队合作社,他们去马队务工,当马夫,这两方面的人均收入达到了5万元到6万元,现在收入翻了10倍左右。”
生活不断改善的牧民向更多游客敞开家门,摆上地道的哈萨克族美食,用宴请贵宾的礼仪招待这些远方的客人。外来的游客和当地的牧民,在这样的互动中,也有了更多的联结。
游客在新疆的体验感,很大一部分来自热情的新疆人民对自己家乡深厚的感情,他们乐于向远道而来的人们分享今天生活的喜悦。游客们的到来,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今天,在这片占全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传统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生,各族儿女的幸福生活正如同一首歌,唱响在天山南北,也感染着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