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架起中非农业科技合作“金色桥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助力非洲木薯产业提质增效纪实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08-25

在非洲刚果(布)贡贝农场的木薯加工厂里,自动清洗机正高效运转,去皮、切片、研磨、干燥一气呵成。当地农民奥赛克捧起刚包装好的木薯粉,笑容满面:“这条中国生产线让木薯加工不再‘看天吃饭’,我们每天能稳定供应30吨产品。”

曾经依赖手工浸泡的落后工艺,如今被全自动化生产线取代,木薯粉生产效率提升15倍,这得益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热科院”)十多年来通过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等持续科技支撑,助力非洲木薯产业提质增效。

中国热科院立足中国热区,面向世界热区,以科技支撑我国农业走出去,承担热带农业科技援外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非洲木薯困境与中国方案破局

木薯是世界第六大粮食作物,也是饲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各种工业应用的重要原材料。作为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第一大主食,木薯是非洲重要的粮食作物,然而却面临品种技术落后、单产低、产品加工水平有限的困境。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非洲40余国种植木薯,2022年产量达2.1亿吨,占非洲粮食总产的36.2%,然而平均单产仅每公顷8.55吨,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5吨/公顷)的六成。

为了提高非洲木薯等粮食作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2007年起,中国通过在刚果(布)建立农业示范中心,辐射带动非洲木薯产业提质增效。中国热科院承担该中心的建设和运行任务,先后派遣数十位专家进行技术援助。

在非洲刚果(布)和加纳,中国热科院科技人员所到之处,木薯亩产量从不到1吨提高到3吨,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中国热科院从根源切入破题,先从培育推广适合非洲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木薯优良品种开始。

中国热科院木薯专家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当地农户培训木薯栽培技术。受访者 供

在海南省儋州市中国热科院的国家木薯种质资源圃,900余份种质资源构成全球最大的“木薯基因库”。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培育出全球首个抗虫木薯“热科70号”,攻克了困扰尼日利亚多年的二斑叶螨灾害;针对非洲旱季开发的“华南13号”在加纳创下51吨/公顷的纪录,相当于当地平均产量的5.6倍。

在尼日利亚留学生奥卢沃莱·格雷戈里的实验室里,中国热科院研究员陈青正指导他解析木薯单爪螨抗性基因。这位来自全球最大木薯生产国的青年,亲历了“热科70号”——全球首个抗虫木薯新品种的诞生。该品种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攻克了非洲二斑叶螨灾害,使农药使用量降低70%,为尼日利亚每年挽回约12亿美元的虫害损失。

2024年,中国热科院品资所科研人员李汉丰带领团队在刚果(布)成功建立了首个本土木薯种质资源圃,搜集到15份具有特殊性状的珍贵种质资源,筛选出3份抗花叶病毒资源,为非洲抗病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机械化革命与循环经济双轮驱动

2021年7月,中国热科院研发的振动链式木薯收获机首航非洲加纳,揭开了热带农业机械“出海”的序幕。中国热科院农机所研究员邓干然称,这套设备专为非洲地形定制,4UML-150型收获机采用弹性振动链筛,单机每小时挖掘6亩木薯,效率较人工提升20倍。配套的2CM-2型联合种植机实现起垄播种一体化,漏种率低于5%,帮助乌干达农民降低40%种植成本。如今,中国热科院研发的“木薯宽窄双行起垄种植技术”已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加纳、尼日利亚、塞拉利昂等国的推广面积超20万亩。

同时,加工环节的革新更彻底改变了产业生态。在刚果(布)示范中心,中国热科院援建的自动化生产线将木薯加工流程从10天缩短至1小时。鲜木薯经清洗脱皮后,直接进入粉碎烘干流程,彻底告别传统水浸7天导致的真菌污染风险。依托这条生产线,当地木薯粉年产量跃升至4000吨,收购价提高50%,惠及300余农户。

中国技术还激活了木薯的“全身价值”。中国热科院创新“木薯-食用菌-饲料”循环链,木薯渣培育平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98%,菌糠制成饲料后蛋白含量提升20%,使每吨木薯增值超200美元。

2025年5月23日,在科特迪瓦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农业和动物资源展上,中国热科院研发的“木薯重组米”引发轰动——这种免煮即食的主粮产品,已在利比里亚试点推广,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12%。

从技术“授渔”到本土创新

中国热科院通过构建“科研-培训-创业”三级体系,为非洲农业注入持久动力。在科研平台共建方面,中国热科院2024年在尼日利亚设立“中国海南-尼日利亚乌姆迪克木薯联合研究实验室”,旨在分享种质资源和育种新技术,共同选育适合非洲的食用木薯新品种和适合中国的抗木薯花叶病新品种。

中国热科院副院长李积华介绍,截至2024年,中国热科院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基地,累计为非洲50多个国家培训学员6000余名。编写英法双语《木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覆盖从种苗快繁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12项核心技术,技术本土转化率达68%,在19国建立本土化推广网络。

2024年,中国热科院创新培训模式,在卢旺达开展了20天实战教学,学员埃利亚(Elias)掌握木薯叶制作饲料、茎秆栽培食用菌技术,创办企业年处理木薯副产物800吨。在加纳,农户通过移动端APP接收木薯收获期预警,产后损失率降低30%。

尼日利亚留学生格雷戈里在中国热科院海南实验室研习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时感慨:“中国方案教会我们降低种植成本,更启发我们自主创新。”

产量倍增计划助力非洲粮食可持续发展

2023年11月,第二届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发布《助力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当年,中国热科院启动“非洲木薯产量倍增计划”,计划在非洲50万公顷农田推广“宜地化育种+机械化+深加工”模式,目标单产从8.55吨/公顷增至17吨/公顷,通过实施“宜地化育种、良种替代、采后减损、机械化、综合利用”五大工程构建全产业链。

目前,中国热科院已在刚果(布)、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加纳开展木薯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其中,2024年7月,中国热科院品资所与尼日利亚国家块根茎作物研究所合作,共建了“中国海南-尼日利亚乌姆迪克木薯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开展木薯新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控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联合研究,共同策划申报国际合作项目。

2024年,中国热科院提供科技支撑,中非联合建设的首条食品级木薯粉生产线在尼日利亚投产,年产1.2万吨木薯粉替代进口小麦;在莫桑比克推行的“木薯-豆科间作”模式,使土壤有机质年增0.3%,化肥使用量减少35%。

刚果(布)农民奥赛克的故事正在非洲热土被不断复制,种植中国品种后,她家的木薯单株重达20公斤,收入翻了两番。“从前只求吃饱,现在能送孩子上大学了。”她开垦的4公顷新薯田,映照着中非合作的丰饶未来。

非洲科学院前院长达科拉对中国热科院长达十多年的农业科技援助如此评价,“木薯链上的中国技术,正在改写非洲粮食主权叙事”。当刚果河畔的收获机驶过万亩薯田,当木薯重组米端上普通家庭的餐桌,这场跨越山海的科技协作,已然成为中非命运共同体最坚实的注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雍敏 邓卫哲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提醒:中国赴美留学生谨慎选择赴休斯敦航线入境

2025-08-26

7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3.0%

2025-08-26

大型专题节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列讲读》第十集《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

2025-08-26

在科隆国际游戏展看中国游戏走向世界

2025-08-25

新闻调查|“可怕、肮脏、有毒”——追查二战日军东南亚细菌战

2025-08-25

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携手实现发展权

2025-08-25

细节里的“和合与共”

2025-08-25

加沙地带已有300人因饥荒和营养不良而死亡

2025-08-25

韩国特检组计划本周内对金建希提出起诉

2025-08-25

加沙医院遭以军连续袭击 视频记录救援人员施救遭袭瞬间

2025-08-25

回应“泽连斯基不具合法性”质疑 乌外长:毫无根据

2025-08-25

泽连斯基宣布乌美将举行会谈 讨论俄乌和谈可能性

2025-08-25

加沙地带医院遭袭致多名记者死亡 以军回应:遗憾 并非专门针对记者

2025-08-25

视频丨一架轻型飞机在波兰坠毁 机上两人遇难

2025-08-25

波兰总理:不打算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兵

2025-08-25

迭代试错模式遇瓶颈 “星舰”第十次试飞取消意味着什么?

2025-08-25

万斯:停火进展起伏不定 但俄方首次“显著让步”

2025-08-25

通讯丨大熊猫“喀秋莎”两周岁 莫斯科动物园送祝福

2025-08-25

西班牙一酒店发生大规模沙门氏菌感染事件

2025-08-25

伊朗与英法德将于26日开启新一轮会谈

2025-08-25

“剑鱼”在越南登陆 海南解除台风三级预警、终止防汛防风Ⅲ级应急响应

2025-08-25

26万批、100亿元、174个……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2025-08-25

2024年全国重特大事故首次降到个位数 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2025-08-25

9月举办的第四届数贸会将有哪些亮点?抢先了解

2025-08-25

福建海警位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执法巡查

2025-08-25

全周期、全链条、全媒体 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新闻中心官网上线运行

2025-08-25

辉煌60年·遇见高原的城|次旺噶多带你游日土

2025-08-25

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

2025-08-25

事关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办、国办重磅文件对外公布

2025-08-25

纪录片《受降》即将播出

2025-08-25

阅兵场上,奏响强军乐章的青春力量——联合军乐团演奏员群体扫描

2025-08-25

从“五个一”看华强北的变与不变

2025-08-25

科技赋能长江上游生态保护

2025-08-25

从“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到“一个优化、六个建设”

2025-08-25

中国人民银行等三部门发文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5-08-25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开放 与世界共享新机遇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