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破“癌”记:重庆高山蔬菜产业如何逆袭成国家样板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08-17

8月的仙女山,云雾漫卷过仙女山镇的坡地,15亩根肿病鉴定圃里藏着鲜明的对比:一边,抗病甘蓝的油亮叶瓣舒展如碧,在微风里轻轻起伏;另一边,对照区的植株却因根肿病蔫成深褐色,叶片蜷曲如枯。这片特殊的“战场”上,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与重庆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正俯身记录数据——一场持续15年的科技攻坚战,正让曾因十字花科“蔬菜癌症”根肿病撂荒的高山菜田重焕生机。而这场攻坚的最新突破,恰是8月15日于武隆召开的2025年重庆高山蔬菜产业发展及新品种新技术观摩会上,全国专家热议的焦点。

从“谈病色变”到精准防控:十五年磨一剑

“刚发现时,整片甘蓝像被开水烫过,根上全是瘤子,臭烘烘的。”双河镇种植户许国洪蹲在菜田里,指尖划过健康的根系,语气里仍带着对2008年那场灾难的后怕。那年,根肿病突然在武隆蔓延,十字花科蔬菜绝收案例接连出现,农户们“闻肿色变”。

也是这一年,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与武隆区人民政府签约成立重庆市农科院武隆区高山蔬菜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派专家团队入驻武隆,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及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框架,重庆大宗蔬菜综合试验站、渝东南蔬菜产业带试验站成为资源统筹的“枢纽”,一场科技攻坚就此展开。

“前10年几乎在‘养菌’。”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娜指着鉴定圃里的标牌说。根肿病由连作致土壤酸化引起,土壤病菌浓度不稳定,无法精准鉴定品种抗性。创新团队牵头制定病菌培养标准,深扎田间采集土样、监测浓度,终于让这片试验田成为全国首个根肿病抗性快速鉴定平台的“核心实验室”。

分子标记技术的突破,离不开体系内外的协同。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统筹下,重庆创新团队联合全国8家科研院所,共享2000份种质资源。“国家体系提供基因测序核心技术,我们负责筛选适配本地的品种。”周娜说,他们最终锁定4个抗病基因,培育的甘蓝新品种融入本地耐病基因,解决了单一基因品种抗性不稳定难题。

借助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鉴定平台,育种周期从8年缩短至3年。如今,这些品种在荣昌、涪陵等病区推广,中抗品种竟表现出完全抗病性,因根肿病曾经绝收的菜田,重又长出翠绿的甘蓝。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鉴定近2000份十字花科种质资源,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彻底终结“十字花科蔬菜癌症”的威胁。

从试验田到产业链:全链科技赋能

在武隆双河镇荞子村“高山番茄谷”核心区,科技力量早已超越病害防控。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里,番茄藤蔓悬空生长,根系长在营养精准配比的椰糠基质中。基地技术员点开手机监控系统,温光水肥数据实时跳动,通过肥水精准控制,产量是传统大棚的2.3倍。

这背后,是武隆区政府、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的协同:重庆综合试验站对接国家体系内的设施农业专家引进环控技术,创新团队则针对武隆山地气候,改造大棚结构,让技术真正“落地”。目前,武隆已建成12万㎡双栋联动、20万㎡单栋拱棚群,肥水精准灌溉系统节水节肥40%,设施智慧化水平稳步提升。

与此同时,品种创新持续突破“卡脖子”难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选育的“秋实一号”甘蓝入选2023、2025年国家优良品种成长目录,“渝番”系列番茄打破国外垄断,抗根肿病萝卜新品种“秋雪”解决抗性品种缺乏难题。通过创新团队探索的“免费送苗+订单回购”模式,这些品种快速走进农户田间——重庆综合试验站负责品种纯度检测,确保农户拿到“正牌苗”;企业对接商超签订保底价协议,让种植户增产又增收。

产业链延伸让价值倍增。重庆综合试验站研发推广的高山蔬菜漂浮育苗技术,降低育苗成本30%;40个产品获绿色认证,“武隆高山番茄”品牌估值超8亿元,68元/斤的“仙女之唇”进驻盒马等高端渠道。“番茄谷”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户均增收4.2万元,形成“夏季避暑+科技研学+鲜采直供”特色链。

从重庆到全国:山地农业的科技范本

“根肿病防控技术及抗病品种已推广到云贵川等6省,智能温室及单、双栋避雨大棚结构被10余个区县复制推广应用。”在高山蔬菜产业观摩会上,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宇昊指着推广地图说。重庆综合试验站的技术方案被写入国家体系《山地蔬菜种植指南》,创新团队的实践则为山区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范本。

鉴定圃旁,来自北京、陕西的专家正在取病样。“这里不仅解决了抗性鉴定难题,更走出了山地农业的突围路。”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宋洪元评价道。团队通过种间杂交获得的免疫级材料,已成为全国十字花科育种的核心资源。

夕阳下,许国洪的甘蓝田里的菜叶被斜射的阳光镀上一层暖金。他掏出手机点开“农技服务群”,里面既有创新团队的技术员,也有国家体系的专家。“以前怕生病不敢种,现在靠科技敢扩种,明年打算再租10亩地。”

从“癌症”阴影到“金山银山”,武隆25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年产超50万吨,惠及数万农户。这场始于根肿病防治的科技革命,正以“种子到筷子”的全链条创新,为全国2亿亩高山蔬菜产区输出可复制的兴农方案,让山地农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文/图

西非国家贝宁发生大巴坠河致1死44失踪

2025-08-18

再创新低,韩国总统李在明支持率滑坡

2025-08-18

韩国特检组将于20日再次传唤调查金建希

2025-08-18

欧洲领导人“组团”访美 特朗普要先和泽连斯基“单聊”

2025-08-18

俄称阻止一起针对克里米亚大桥的炸弹袭击

2025-08-18

欧洲领导人“组团”访美 特朗普要先和泽连斯基“单聊”

2025-08-18

高温持续 西班牙多地山火肆虐 活跃火点超40处

2025-08-18

林志偉將辭任香港警隊佐級協會主席:警察的自律自覺已寫入DNA

2025-08-18

香港青年儒鄉之行 深入學習儒家文化

2025-08-18

心連心共創明天前海交流合作 孫玉菡期學員開眼界打穩基礎做好自己

2025-08-18

黎智英案︱法理清晰 控方當庭戳破辯方文字遊戲

2025-08-18

九龍灣彩石里150個簡約公屋單位 8.25起接受申請

2025-08-18

港大擴建宿舍擬增近千宿位 宿費每月最高達1萬港元

2025-08-18

新增4宗退伍軍人病個案 患者分別居於港島東區南區與新界北區

2025-08-18

(有片+多圖)香江迎來黃土地上的搖滾樂 《太生與老腔》驚艷上演

2025-08-18

青海冷凉蔬菜突围之路——从田间“配角”到增收“主角”

2025-08-18

“甘薯之乡”再添科技硬翅——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示范基地落户河北卢龙县

2025-08-18

联农带农 “链”上发力——四川通江大力发展富硒兔养殖业

2025-08-18

湖北乡创大赛绘就振兴新图景

2025-08-18

从山西原平出发,一张网 一批片 一群人——共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2025-08-18

安徽黄山:探索“六联”共建 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

2025-08-18

从篮球场到购物车——“浙BA”赛事经济观察

2025-08-18

新华保险:2025年前7月累计原保费收入约1378亿元 同比增长23%

2025-08-18

沪指创近10年新高!两市成交超2.7万亿 全市逾4000股上涨

2025-08-18

中国银行:副行长杨军任职资格获批

2025-08-18

韩国外交部:对日本政要向靖国神社供奉祭祀费及参拜深表失望和遗憾

2025-08-18

泰柬军方召开会议讨论边境问题

2025-08-18

外交部发言人就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答记者问

2025-08-18

柬泰军方:将保持沟通并避免冲突

2025-08-18

印尼中苏拉威西省发生6.0级地震 致29人受伤

2025-08-18

韩国总统:准备分阶段履行现有韩朝协议可行部分

2025-08-18

李在明:准备分阶段履行现有韩朝协议

2025-08-18

缅甸将于12月28日开始举行大选

2025-08-18

百雀羚医美亮剑西普会

2025-08-18

瓷处最 China

2025-08-18

2025年暑期档电影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00亿元

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