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照顧者是家中老弱的支柱,但由於缺乏支援長期面臨壓力。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發佈一項照顧者壓力調查,發現在職照顧者因工作與照顧責任的雙重夾擊,精神壓力逼近臨界點,有近兩成在職照顧者,需在工作外額外兼顧至少20小時的照顧任務;退休照顧者則多陷入「以老護老」或「以老護殘」的困境,高達八成的照顧對象為長者,並傾向把困難視為「理所應當」,即使身心俱疲亦鮮有求助。有退休照顧者表示,曾七日無休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丈夫,有時丈夫病情惡化做出攻擊性動作,令她有時甚至不敢回家,但又擔憂被照顧者身體惡化。在身心俱疲之下,終於因日間服務,獲得喘息空間。
愛群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0月至今年4月訪問了291名在職照顧者及264名退休照顧者,發現照顧責任高度集中於女性,佔比高達八成。
調查發現,有兩成在職照顧者在全職工作之餘,每周需承擔21至40小時的照顧任務,約10%更需投入41至60小時,工作與家庭的「夾心」壓力令他們不堪重負。退休照顧者則因視照顧為「理所當然」的家庭責任,寧願獨自承擔,超過兩成每周投入逾81小時照顧工作。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助理服務總監(兒童及青少年身心發展服務)馮澤棠指出,在職照顧者的核心壓力源於工作與照顧角色的衝突。求助障礙並非個人意願,而是服務資訊不足、服務時間及地點不配合等「實質阻礙」,反映現行支援未能切合在職人士需求。
Sue 是一位擁有兩年經驗的照顧者。她原本從事工時較長的活動策劃全職工作,但為了照顧需要高度護理的母親,她轉而從事兼職工作。「母親的健康狀況需要我投入大量心力,例如使用餵食管輸送營養奶或藥物、協助清潔身體及進行復健運動。她的病情不穩定,曾多次因緊急狀況需要我即時陪伴。」Sue 分享道。頻繁的請假讓她感到不安,也擔心因此影響工作表現或得到負面評價,於是她決定轉為兼職,以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照顧責任。
Sue 認為,若企業能與在職照顧者充分溝通,推行彈性工作制度,例如遠距工作或成立照顧者分享小組,將能為像她這樣的在職照顧者提供最實際的支援。
退休照顧者阿英每周七天無休,照顧患地中海貧血及認知障礙症的丈夫。三年前,丈夫跌倒後行動不便,她以40公斤的瘦弱身軀每日背起丈夫,協助換洗與餵食。丈夫病情惡化時更會出現攻擊行為,令她心生恐懼,「有時被打都不敢回家,但又擔心他的狀況。」身心俱疲下,她申請了社福機構的日間服務,丈夫每周三天由機構照顧,讓她終於有喘息空間,「可以喝杯茶、與朋友聚會,感覺解放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