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香港近月湧現一個聲稱與內地高校合作的DBA工商管理博士課程,學費25萬元至30萬元,上課3個月即擁有相關博士證書,吸引不少本身已擁有高學歷的港人報讀,當中包括高管一族的L女士及M女士。她們參加一個商會活動期間被商會人士游說「進修」,因為信任對方而墮入疑似「假課程」騙局中,「我是真的用心上了課、交了萬字論文,沒想過得到的證書是廢紙一張。」香港文匯報深入調查,將分上下兩集揭開這個專向高知識分子埋身的天仙局底細。
L女士及M女士跟許多報讀該課程的港人一樣,本身已擁有碩士學位,而且都是有社會經驗、見過世面的人,一般的課程她們都無動於衷,但面對今次經過精心設計的天仙局,也招駕不住被攻破防線。
事件源頭要由2023年一次在香港科學園舉辦的推介會開始說起,當日盛況空前,有過百人參加,活動被包裝成一場與創新科技及商學教育相關的展覽。主講人之一是時任「啟德工商聯會長」之名的黃偉新,他推介一個聲稱是「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中管院商學院」)旗下名為「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精神與戰略能力提升項目」的DBA工商管理博士課程。
主講者聲稱有助認識內地科學家
在黃偉新的引薦下,擁有專業背景的L女士及M女士於活動中認識一名自稱是「中管院」香港代表的關女士,她稱能代表學院負責招生與行政事宜。L女士及M女士起初對課程採取觀望態度,然而在會長黃偉新大力推薦下,L女士率先心動,「他(會長)知道我從事科研,落足嘴頭話課程擁有強大背景,具權威性,可趁此機會認識更多內地科學家,對將來發展科研有幫助。」
M女士本身並非搞科研,卻對拓展內地市場雄心壯志,於是也成為被重點游說的對象。眼見會場陣容強大,多名自稱是學術界、工商界的代表都在場,甚至連推銷模式也極為正統,主持人及介紹者頻頻強調課程設有內地及香港教學點,聲稱與提供學術支援的內地高校合作「高端學習專案」,她們說:「我們當時真的以為這是正規課程。」
除了她倆在該活動成功吸引數人報讀,一圓博士夢。然而開學後,種種粗疏簡陋的安排無不令她們懷疑課程的真確性,不過,由於學費已全數繳付,她們只好硬着頭皮把課程讀完,並抱持僥倖心態期望去年初所頒授的博士證書真確無假。但去年8月至9月的一則新聞,卻令她們唯一的希望徹底幻滅,內地媒體報道:「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已被撤消登記,所謂DBA課程不受認可,博士證書猶如廢紙。
曾聯絡「游說者」 惟對方拒認賬
L女士及M女士隨即聯絡關女士、黃偉新等人要求退款,並出示付款證明希望追回部分費用,惟對方拒絕回覆,其間她們亦透過啟德工商聯現任會長方子康尋求協調,惟調解最終無功而還。對方拒絕認賬、不作交代,令苦主徹底絕望。
「我們的學術名譽、金錢、時間,全部白白浪費,還傷害了我們對專業、對學術的信任!」L女士激動表示,自己在港已擁有學士及碩士學位,只是因為鍾情研究與進修,把此課程視為提升專業能力的重要一步,卻汲取一次沉重教訓。
「我是真的用心上了課、交了萬字論文,才發現換來的只是一張廢紙。」本身也是碩士生的M女士眼泛淚光,如今連一張合法收據也沒有,終於願意面對真相,並勇敢講出整件事。
為討回公道,L女士及M女士月前到旺角警署報警。警務處公共關係部發言人表示,警方上月6日接獲兩名女子報案,指早前報讀一內地院校的課程,並報稱於去年發現該院校被取消學校註冊,懷疑受騙。有關款項共約六十萬元。案件現暫列作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並交由旺角警署刑事調查隊第六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
記者致電求證 涉事會長急掛線
(記者 文禮願)就有關課程的種種疑團,香港文匯報記者聯絡曾出席簡介會的啟德工商聯時任會長黃偉新查詢,對方聽罷隨即以「現在身處街外,地方很嘈吵」為由,着記者翌日再來電,便匆匆掛線。記者隨後多番再致電想相約電訪時間,他都未有接聽,對於記者以短訊方式查詢事件,截稿前他也未有理會。
記者隨後致電同樣有份修讀課程的蘇國榮會長,被問到課程的認受性受到同學質疑時,他僅回答說:「私人事不方便講。」語畢,即「九秒九」掛線。
記者遂向啟德工商聯現任會長方子康查詢,他直言事件發生後,曾接獲兩名苦主來信,對此表示關注:「講真,我一開始都不知道有這個課程,亦沒有人叫我去讀,直至出事有會員搵我求助,我才知道。」他指出,跟黃偉新相識多年,不希望見到有負面新聞傳出,影響商會的形象,故一早提議他們盡快與苦主們協商解決辦法,「大家都是成年人,應該好好坐低協商。」
現任會長建議苦主報警
方子康說:「作為會長,我要保持中立,不能主觀認定誰對誰錯,不過既然有苦主投訴,涉及金額也不菲,我提議他們報警求助,由警方來調查,還大家一個真相。」
至於有關課程的收款方式為何竟是存入一名自稱是課程香港代表的私人戶口,而非直接存入校方賬戶,方子康表示:「我有就事件向相關人士查詢,對方聲稱有將學費交予校方,但真相到底是怎樣,有待警方來調查。」
被問到若有關人等繼續在不同商會所推廣相關課程,應否作出警告,方子康直言,無法監管對方行徑,「如果苦主堅信被詐騙,就應該循法律途徑尋求協助,或者報警。」
梁美芬籲市民選修課程應查證
(記者 文禮願)曾多次協助市民跟進消費權益案件的全國人大代表兼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對事件中苦主的遭遇深表關注,呼籲市民在選擇進修課程時應保持高度警覺。她強調:「修讀博士學位是一個嚴謹的學術過程,怎可能只讀大半年便可以畢業?」梁美芬指出,正規的博士課程通常需要全職攻讀三年或兼讀五年以上才能完成,若有機構聲稱可在短短九個月內便可協助取得博士學位,極可能是「野雞課程」,提醒市民應該小心查證,「最好向相關機構求證其代表性,尤其是一些你未聽過的學院或課程。」
學費直入私人戶口 定要提高警覺
對於有苦主提到當日曾將學費直接存入所謂「香港負責人」的私人戶口,梁美芬直言這是重大警號:「正規的課程收費應經由學校官方賬戶處理,沒理由會要求學員存入私人戶口。市民遇到這些情況,一定要提高警覺,不要一次過付清相關款項。」
她強調,事件反映部分市民對進修課程的認知度不足,以及對學術機構背景的查證意識較薄弱。「我們不能單靠信任,尤其涉及高額學費的課程,必須仔細核實其合法性同認受性。」她呼籲警方應立即徹查事件,以免有其他人受騙。
破綻百出照中招 事主自責心存僥倖
(記者 文禮願)如今L女士及M女士回想去年從報名、上課及畢業禮均發現破綻百出,只是當時被衝昏頭腦,以及總抱持僥倖心態,「覺得無咁唔好彩,但就係咁唔好彩。」當中最不尋常是報名及付款過程,全程由關女士統籌及收費,學費也是轉賬予關女士的個人私人戶口,對方當時解釋:「集資後會統一交往內地總部。」L女士及M女士不虞有詐先後透過轉賬形式,分別支付了28萬及30萬港元學費,然而遲遲未收到任何由學院發出的正規發票或收據,她們曾多番向關女士查詢,對方總是左閃右避,聲稱「遲些會補上」。
屋苑會所上堂「騎呢」 同學出奇少
「最大問題是,我們從未見過該所謂的學院實體,也沒有學生證。」她們直斥其後的授課安排簡陋,沒有實體課,形式敷衍,通通安排線上觀看教學影片與閱讀PDF文件為主,全程沒有線上真人授課,部分課程影片聲音含糊,時長短促,與學術領域的博士級課程質量完全不符,而且無任何資料可以考查線上授課老師的背景及師資。
L女士憶述初次被安排上實體小組討論班,竟在一個私人屋苑的會所內進行。除了上課地點「騎呢」,同學也是出奇地少。L女士發現,除了她和M女士外,小組討論成員只有多番推介課程的黃偉新會長,以及另一名自稱為另一商會會長蘇國榮出席。
論文竟由無教授資格者審核
小組討論班也沒有任何導師坐鎮,只有自稱是課程代表的關女士充當「發言人」,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過程似十足「吹水會」,教學養分欠奉。如此的小組班合共舉行5次,L及M女士愈上愈感到不對勁:「教學質量完全同想像中差好遠,連功課也不用做,已心知不妙,可惜已全部畀晒錢,惟有硬着頭皮讀下去。」
幾個月後,課程來到尾聲,兩人按關女士要求提交一篇八千至一萬字的論文,正當她們以為論文會呈交內地的教授批閱,後來才發現審核論文的人竟是沒有教授資格的關女士本人。兩人其後收到稱已改好的論文一睇,當場呆了。L女士語帶無奈說:「她(關女士)只是『係噉意』改了一些標點符號,便將論文發還,原來這麼兒戲。」
畢業禮證書兒戲 更索數萬元額外費
畢業論文評核粗疏,最終連畢業禮及證書的安排也是兒戲得令人啼笑皆非。去年5月,L及M女士獲通知前往北京參加為期五日的「科學家論壇及DBA畢業禮」。其間更被要求額外支付數千至數萬元費用,參加論壇、接受「官方電視」訪問等高端場面。實地參與後,才發現大量宣傳純屬包裝,論壇地點雖為北京會議中心,但實際流程混亂,「畢業禮」更安排在一間宴會廳,由工作人員即場分派畢業袍與證書,毫無正統學術儀式可言。
「我們發現這畢業袍非常古怪,樣式與大部分正規大學的博士畢業袍完全不符,顏色、校徽都欠缺標準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