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药发展迅速,创新药在哪里能买到呢?
一般认为,因创新药多是治疗重大疾病的药,当然只能在大医院销售,实则不然。本文引用中康CMH数据对此做一分析。
渠道
近年来,创新药市场规模增长很快,由2019年的不足千亿(731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近2000亿元(1948亿元),增长了1217亿元,4年增长了1.7倍,远超医药终端整体增速。
其中,在院外药店的销售贡献了超过1/5,创新药在药店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150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457亿元,增加了307亿元,4年增长了2.1倍,远超同期在医院的增速。创新药在药店的销售额占比由2019年的21%增长到了2023年的23%,其中,新冠疫情爆发的2020年占比最高(24%),疫情导致医院间歇停诊,但重症患者用药不能停,只能去药店购买。
这有别于人们对创新药只在医院卖以及药店很少卖针剂的传统认知,近年批准上市的创新药多是注射剂型,尤其新上市的生物药。
当然,医院仍是创新药的主要销售渠道,创新药在医院的销售额由2019年的581亿元增加到了2023年的1491亿元,增加了910亿元,4年增长了1.6倍。创新药在医院的销售额占比有所下降,由2019年的79%下降到了2023年的77%,主要由药店弥补了。
但本文所言药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普通药店,而是指DTP药房。
所谓DTP药房(DirecttoPatient,直接面向病人),即直接面向患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专业服务的药房。患者在医院开取处方后,药房根据处方以患者或家属指定的时间和地点送药上门,并且关心和追踪患者的用药进展,提供用药咨询等专业服务。尽管首诊必须去医院开处方,但创新药是在DTP药房销售的。(详见下图)
案例
再以我国创新药的先行者PD-1/PD-L1(下文简称“PD-(L)1”)为例,看DTP药房在创新药销售中的重要性。
一、进医保前
以国内医药市场在售的15个PD-(L)1为例,并非所有PD-(L)1都能进入医保,而且即使进了医保,从获批上市到开始医保谈判、再到执行谈判结果前的很长时间内仍处于自费状态。
没进入医保的创新药主要通过什么渠道销售呢,实际上不主要在医院而是主要在医院之外的DTP药房销售的,因“进得了医保,(都)进不了医院”,进不了医保的进医院就更难了。
2019年,尚未进入医保的PD-(L)1在DTP药房的销售额占比高达85%,是在医院(占15%)的5倍多,2021年这一差距明显收窄,药店:医院为57%:43%。2021年后,DTP药房占比又开始提高,2023年,PD-(L)1在药店的销售占比上升到67%,是在医院(占比33%)的2倍多。
总之,进医保前,PD-(L)1主要在DTP药房销售,在医院销售的要少得多。(详见下图)
二、进医保后
进入医保后,PD-(L)1的销售渠道格局出现反转。
随着“不得以医保总额限制、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为由影响药品进院”等鼓励进院政策的出台,国谈创新药进入医院的瓶颈逐渐被打开。进入医保后的PD-(L)1在医院的销售额占比不断提高,并于2022年超过在DTP药房的占比。尽管如此,2023年,已进医保的PD-(L)1在DTP药房的销售仍占28%。
如百济神州的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于2019年底获批上市,2021年进入医保。在进医保前的2020年,其在DTP药房销售5亿元,是同期在医院销售(0.5亿元)的10倍。进入医保后,医院反超DTP药房,2023年,进入医保后的百泽安在医院卖了34.2亿元,是同期在DTP药房销售额(8.8亿元)的近4倍。(详见下图)
我国DTP药房数量和销售额由2019年的3936家、344亿元增加到了2024年的7132家、872亿元,5年分别增长了81%、1.5倍。
DTP药房对创新药的销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只能“保基本”的医保基金对高价创新药支付的承受能力有限,创新药上市数量又不断增多,很多创新药将在很长时间内处于自费状态,DTP药房对自费药创新药的销售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