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经济劈波斩浪,一季度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领跑国民经济。今年两会,“深海科技”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本月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海洋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
在我国南海海域1500米的海床之下,我国首个超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开足马力,每年稳定输出超过4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达到了设计的最高产能。通过海底管道,天然气跨越数百公里,抵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的工业以及民生用户,并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与此同时,“深海一号”大气田两期项目建设搭建起的生产设施集群和完整的技术体系,未来有望带动宝岛21—1等深水复杂油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进一步提高海洋油气对国内能源供给的支持保障力度。
不仅是深海油气,海上风电的开发也在提速。在广东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建设现场,一座2.7万吨重的“钢铁巨人”——±500千伏海上换流站正“破浪而起”。作为我国首个海陆一体柔直输电项目,工程预计在2026年投产,每年可将60亿度海上风电直送粤港澳大湾区。
阳江海上风电集群实现了从叶片研发、主机装配到运维服务的全链条生态。而随着8兆瓦以上大兆瓦机组、漂浮式风电等核心技术得到突破,中国海上风电正从“跟跑”转向“领跑”,带动高端轴承、海工装备等20多个细分领域产业升级。
海上风电也正在为海洋牧场提供清洁能源。清晨的广州码头,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正准备启航。这艘总投资6亿元的“海上智慧牧场”全长249.8米,规模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可年产8000吨三文鱼,年产值超5亿元。“苏海1号”创新性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续航里程达2万海里,实现了深远海可持续养殖。
海洋是天然的牧场,也可以是算力的工厂,我国首个商用海底智算中心集群今年投入运行,它的核心设备“海底智算舱”完成下水,标志着我国“陆数海算”模式正式落地,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绿色高效的算力支撑。而将数据中心沉入海底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能大幅降低制冷能耗。
在距离数据中心不远的南海海域,我国首台作业时速公里级水下敷缆机器人“南鲛号”正进行着近海场景测试。装备攻克了稀软土海底作业难题,敷埋速度达1000米/小时,较传统作业速度提升近一倍。并且核心部件100%自主可控,突破了水下导航与海缆定位技术的瓶颈。
海上风电光伏和油气开发保障能源供应、海洋牧场升级食物供给、深海算力夯实数字底座,深海机器人完成通路搭建,全新的海域立体开发方案正在形成。
海洋经济的澎湃动能,来自于它贯穿一二三产业的独特基因。这种三产深度融合的“乘数效应”,使海洋成为产业协同的最佳试验场。国产邮轮的启航让“装备制造+旅游模式”成型,海上风电光伏和水产养殖加速融合,使海域利用率提升数倍;
在产业维度,智能船舶、蓝色碳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加速孕育;
在空间维度,海岸带、近海与深远海的三层开发体系逐步形成;
在价值维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模式日益成熟。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10年间增长75.9%,我们看到,海洋经济正从“物理叠加的量变”走向“化学反应”的质变,拓展出中国经济增长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