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礼义廉耻”被视作“国之四维”。系列报道《文化中国行》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风万里——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展”,从一件件文物中汲取历史智慧,涵养风清气洁、持廉守正的精神品格。
廉,本义是指厅堂的侧边,具有方正、棱角分明的特征,逐渐引申为正直、廉明、廉洁等。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发端于商周时期,历经秦汉至明清的发展和丰富,积淀出行为准则、制度规范与社会风尚交融共生的文化体系,在一件件文物中留下了深刻烙印。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四十三年逨鼎的主人叫单逨,内部是有一篇长篇的铭文,就记载了周宣王对单逨的任职要求,一定要依法办事、清正廉明,被认为是最早的官员任前廉洁谈话。
“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君子行为操守和美德的要求。《后汉书》记载,东汉名臣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为由,拒绝同僚深夜携黄金酬谢,成为后世廉洁自律的典范。清代郑板桥曾为县令,这幅《竹石轴》竹干挺拔苍劲、竹叶疏密有致,寄托着清廉为民的心境风范。“在这幅画中体现出了他的一首诗,一枝一叶总关情,也就是说即使老百姓的事再小,为政者也要放在心上,是一种爱国爱民的情怀。”工作人员表示。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强调以“清心”修身、以“直道”为官的包拯;从“清风两袖”的于谦、“三生不改冰霜操”的海瑞,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林则徐,展览以绘画、拓片、书法、瓷器、文献等多类型文物,将其事迹予以呈现,构筑起古代廉洁文化的共同记忆。
在“廉为政本”“廉政为民”等思想浸润下,我国古代社会孕育出独特的廉洁风尚。既见之于象征符号獬豸,彰显司法公正;亦化入生活器物,蝉因不食黍稷、餐风饮露,比喻士人高洁;宋元以来的瓷器,常用一根或一束莲花进行装饰,寓意一品清廉。风尚融于日用,文化赓续相承。
以文物为舟,溯千年清流;以青史为鉴,照初心如磐。初步统计,自今年4月29日开展以来,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展共吸引35万人次参观,创下国家博物馆临时展览参观人次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