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六盘水的山野间,刺梨枝头挂满金果。这饱含阳光雨露的山间珍宝,正沿着一条跨越千里的“协作链”,走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千家万户,成为联结中山与六盘水深厚情谊的甜蜜产物。
2021年,中央调整新一轮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粤黔牵手协作,中山市与六盘水市自此结缘,开启新时代东西部协作新征程。
五年时间,这场山海之约愈发深厚。在资金、产业、就业、消费、医疗、教育等全方位协作体系支撑下,两地协作成果丰硕:中山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4亿元,实施项目372个;共建6个产业园区,帮助销售六盘水农特产品30.85亿元,帮助解决就业78777人(次)。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东部理念与西部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山呼海应”的温暖交响。
产业赋能:共育“聚宝盆”
中山市小揽组团与盘州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哒啦仙谷 孙大方 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中山与六盘水紧紧扭住产业协作“牛鼻子”,将东部市场活力注入凉都沃土。
在盘州市天富刺梨产业园内,金黄的刺梨果压弯枝头。这个粤黔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崛起,正是两地协作的结晶。“中山不仅带来资金,更带来先进理念和技术!”园区负责人深有感触。
刺梨产业列为全省重点扶持产业,康养结合打造盘州市“刺梨之乡康养农旅”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带,列为粤黔两省建设的四条特色产业带之一,争取到省级统筹资金1000万元。这条产业带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2024年,特色带上9个节点村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4300余人次。特色带建设不断助推盘州市刺梨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销售额超3亿元,年产值同比增长18%,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仅2024年,中山投入超9000多万元协作资金聚焦“凉都三宝”提质增效,建成刺梨“千斤园”26.8万亩、猕猴桃“吨产园”6万亩、茶叶“万元田”3万亩,带动1.6万余名脱贫户增收。
六枝特区岩脚大畅面业。孙大方 摄
产业腾飞离不开品牌塑造。在六枝特区岩脚镇,大畅面业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去年,岩脚面成功斩获“圳品”认证,成为六盘水首个获此殊荣的产品。两地联手打造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岩脚面、盘县火腿、“初好”刺梨、“水城春”茶等特色品牌,15家企业与中山单位共建13个直采基地,年采购额达1.51亿元。助力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猪通关直供香港、澳门,成为六盘水第一家出口港澳的本土企业。
消费协作打通“出山”“最后一公里”。在中山市民李玲的购物清单上,“初好”刺梨汁已成为家庭的常备饮品。“第一次在‘贵粤荟’展销会上尝到就喜欢上了,现在社区超市就能买到。”
借助“贵粤荟·中山馆”等展销平台以及59家入驻“832平台”的企业,“凉都三宝”等10余种优质特色产品得以进入“广东农产品保供稳价安心数字平台”进行销售。同时,积极开展“食美粤黔·品味凉都”“黔货出山·八仙过海”“逛宝山·食在有意思”等粤黔协作帮扶促消费活动,六盘水“土特产”如今正逐渐成为大湾区市民餐桌上的健康新选择。今年以来,中山市累计采购、助力销售六盘水市农特产品4.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64%。
盘关镇天富刺梨产业园。孙大方 摄
就业增收:共筑“致富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两地依托劳务协作机制,在“走出去”与“留下来”间开辟多元路径。
在钟山区金盆乡,村民杨小菊通过两地共建的培训体系,掌握了专业的母婴护理技能,成为一名受到市场欢迎的月嫂。“有了技术,收入稳定多了!”她的话语中透着满足。针对中山及大湾区市场需求,两地共同培育了“凉都护理工”“鸿运来家政”等劳务品牌,共建就业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帮助众多像杨小菊这样的农村妇女实现就业。
家门口的就业帮扶车间是另一条重要渠道。在水城区红桥街道鱼塘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帮扶车间里,工人们熟练操作着设备。中山的资金支持引进的企业,让搬迁户尤其是脱贫户实现了“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目前,全市共有65个这样的帮扶车间(基地)。
为提升劳动力市场竞争力,两地采取“点穴式”精准措施,深入实施技能提升行动。通过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足额落实培训生活补助,并依托中山市派出的优质师资力量,重点开展“粤菜师傅”“贵州工匠”“贵州绣娘”等实用技能培训。2024年以来,已举办劳务协作就业培训76期,惠及3032名农村劳动者(含1151名脱贫人口)。并创新开设订单班和新型学徒制班3个,为企业量身定制、定向输送了135名技能人才。
信息搭桥拓岗位,“镶嵌式”服务促稳定。两地全面落实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及“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的奖补政策。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在东西部协作项目中积极实施以工代赈等方式,不断挖掘拓展本地就业空间,重点吸纳脱贫户、易致贫户、困难户等“三类人员”群体就近就地就业。2024年,累计向六盘水精准推送用工企业信息3014家,涵盖岗位12700个,新增认定“一县一企”稳岗就业基地3个。
招聘搭台引凤来,“朋友圈”扩容前景新。在6月18日六枝特区举办的2025年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上,粤黔两地45家优质企业携146个涵盖多领域的岗位亮相,总需求人数达3104人。截至当天下午五点,咨询人次超千,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74人。自中山市结对帮扶六盘水以来,这类常态化举办的招聘会已成为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载体。
2024年以来,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建立互助“老乡群”、推进劳务协作站实体化高效运行、发放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等系列组合拳,成功帮助4000余名六盘水劳动力赴粤就业。不仅如此,协作机制还催生了更广泛的本地就业效应,新增帮助超过2万名农村劳动力(含在广东以外地区就业)实现了稳定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达16000余人。
“点对点”组织春节返乡人员回粤就业。孙大方 摄
同心筑梦:共绘“幸福景”
乡村共建、人才互动、医疗提升、教育共享……协作的暖流浸润着凉都大地的民生根基。
夏日里的盘州市竹海镇上坎者村,道路平整通畅,庭院错落有致,花草点缀其间,处处透着干净与有序。村民们笑容满面,共享东西部协作带来的幸福生活。
“2024年,在中山市的资金支持下,我们村里实施了污水处理项目,新建了48个小型化粪池和4个大型化粪池,彻底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的局面,村庄环境焕然一新。”村党支部书记张清跃欣喜地说。
借鉴广东先进经验,六盘水正加快建设2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让和美乡村从“一处美”迈向“全域美”,从“外在美”走向“内在美”。
中山市火炬镇街组团与水城区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海坪街道索玛社区。孙大方 摄
中山市以综合实力前三的镇(街)牵头,组织 24个镇(街)以“1+7”模式组建东街组团、小榄组团、火炬区组团结对帮扶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全面开展“1+7”组团帮扶。中山市28个村(社区)、28家企业、16家社会组织与六盘水 105个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面构建村(社区)、企业、社会组织联动帮扶的工作格局。
医疗协作带来福音。中山17家市镇医院以“一对一”“多对一”模式帮扶六盘水19家县乡医疗机构,推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关键能力建设。博爱医院与六盘水市妇幼保健院共建的辅助生殖中心通过国家验收,填补了六盘水生殖医学技术空白。
教育协作点亮梦想。中山市22所学校结对帮扶六盘水市26所中小学,助力六盘水市第二中学荣获“全国教育先进集体”称号,多所中学成功升创省级示范高中。在六盘水市第八中学,“中山班”成为教育协作的亮点工程。
社会帮扶凝聚合力。中山市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汇聚爱心资源,开展助学、助医、助困等公益活动。5年来,共投入社会帮扶资金物资10762万元,让温暖的力量在山海之间传递。
山海有约,情意绵长。这场跨越千里的携手,如同一股不竭的动力,激励着两地人民继续前行,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李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