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防灾减灾】
近日,贵州榕江遭遇特大洪水,洪峰在4天内两度过境城区,超4万群众紧急转移。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奔赴榕江展开抗洪抢险。救援队伍以科技为刃、协同为盾,筑起抗洪抢险的钢铁防线。
6月25日下午4时许,在榕江县城古州老街,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队员董清卓驾驶两栖救援车,在齐脖深的洪水中艰难穿行。
断网、断电、断路……此时的榕江县城像一座孤岛。董清卓和队友在激流和漂浮物中冒险探路,向被淹区域挺进。最终,他们在被淹的居民楼里找到一位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老人。
“传统救援车辆在洪涝救援中,往往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作战训练部部长王兴邦说,在这种情况下,两栖救援车成了搜救利器。“这种救援车无需额外准备就能进行水中航行和陆地行驶,适应高原雪地、泥沼、水上、山地等地形,突破了传统救援车辆的局限。”
王兴邦说,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五局贵阳队靠着两栖救援车和冲锋舟,在榕江转移被困人员103人,包括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
气象预警、线路故障、抢修队伍位置……暴雨红色预警拉响,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大屏瞬间亮起“作战模式”。
“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大屏不仅实时展示输电线路、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还能结合地灾隐患库精准定位高风险区域。”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经理张迅介绍,当第二次洪峰来袭时,“应急一张图”精准锁定榕江、三都等重灾区,系统在15秒内精准匹配出241支抢修队伍、5586名应急队员的调度方案。
“传统指挥依赖人工汇总信息,现在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和AI算法,能实时生成最优抢修路径。”张迅指着大屏上的热力图解释。
后方数字平台高速运转,前方全力抢修复电。榕江县城积水深度一度达数米,传统抢修作业难以开展。南方电网国家级电力应急特勤队迅速出动,带来排涝机器人,以及搭载高清摄像设备和热成像仪的勘灾无人机,在高空对受灾区域的输电线路、杆塔进行全方位巡查。随着榕江恢复供电,一道“光明防线”被进一步筑牢。
沉淀池里满满的泥浆水,经过净化后,变成了水龙头里流出的汩汩清水。洪涝过后,清洁的水源弥足珍贵。在榕江县富民社区,贵州省红十字会提供的净水设备,受到群众欢迎。
“我们在一天半时间内,已经供水71吨,惠及5000余人。”贵州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刘劲勇介绍,富民社区是榕江县易地移民搬迁小区之一,得知1.5万社区居民有应急供水需求后,贵州省红十字会立即派出供水救援队,先后运来了4台净水设备。“全部设备投入使用,每天至少可保障5万人紧急用水需求,水质可以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刘劲勇说。
6月29日,榕江县第四初级中学内的安置点迎来了一支特殊的“救援队”——AI机器人餐车。这款餐车集煎、烤、炖、炒四大烹饪功能于一身,依托先进的工业级机器人技术与AI算法,实现从备餐到出餐的全流程智能化运作。
不仅如此,这款餐车每天还能制作2000套盒饭,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3到4倍,可显著缓解“日夜赶制盒饭”“厨师体力透支”的状况,甚至可动态适配民族地区饮食需求及慢性病患者低脂低盐的营养标准,为受灾群众和救援队伍筑起温热的“生命补给线”。
在科技赋能下,榕江正稳步踏上灾后重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