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从小的方面说是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往大里说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今年5月,上海全域通过奶牛“两病”评估,成为全国首个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为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上海是我国近代奶业的发源地,是现代乳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还是引领全国规模化养殖和乳制品消费的先行区,可以说,上海净化奶牛“两病”难度比主产区大。那么,上海是如何创造出奶业高质量新标杆的?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秩通在上海奶牛“两病”净化区建设评估验收会上的致辞,给出了寻找答案的线索:历经四十载接续奋斗,一代代畜牧兽医工作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推动上海奶牛“两病”防控从高发流行走向稳定控制,最终迈向净化目标。
政企联合四十年接续克“病”攻坚
“上海建成中国首个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我亲历了政企联合克难攻坚四十年,每一个阶段所经历的困局历历在目,今年终得圆满,真好!”王国明说。
王国明1982年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上海光明集团的奶牛场,随后,在和上海奶业相关的多个岗位上见证了上海奶业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如今,他仍以上海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的身份在发光发热。王国明回忆说,1983年,上海率先在全国打响“两病围歼战役”,开启政企联合防控“两病”模式,及时借到国家政策东风的同时,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激发出上海奶业全方位的积极性。
上海精致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显山露水,获得交口称赞。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率先扛起了都市农业大旗。起于1983年的奶牛“两病”检测和淘汰工作,其效果自然随着都市农业的价值和魅力呈现而显现。基于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基础,2017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上海崇明奶牛“两病”区域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2019年,崇明区率先建成我国首个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这一成果鼓舞了各方,特别是上海奶业的管理层、经营层,由此获得了攻克“两病”的自信。2020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上海签订《上海市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为期五年的上海奶牛“两病”全域净化行动。
今年5月,上海迎来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区评估,展现在评估专家面前的,是如下成果:上海市所有奶牛场均已通过省级奶牛“两病”净化场评估;建成了4个国家级净化场和1个国家级无疫小区;继2019年崇明区获得全国首个奶牛“两病”省级净化区域荣誉后,奉贤区、金山区也通过了“两病”省级区域净化评估;“两病”区域净化助推上海奶牛平均单产超过11吨,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奶源质量超过欧美标准。
正如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孙研主任在评估会议上所指出的,奶牛“两病”净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真的不容易。
对此,上海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赵洪进表示,基于崇明示范区的建设,参与各方深刻理解到上海建成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的不容易,只有通过持续和系统性创新,及时把“崇明经验”上升到“上海模式”,才能实现全域净化目标。
从“崇明经验”上升到“上海方案”
奶牛“两病”净化的“崇明经验”上升为“上海方案”,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构建行政、技术、执法和企业多方联动机制;建立奶牛“两病”风险评估分级体系;创新形成了“一牛一档”“一档三份”为核心的制度规范。在上述基础上,上海成功探索出了一套融风险评估、精准施策、生物安全管理和流动性监管于一体的综合防控体系,形成了具有首创价值的“上海方案”。
多方联动机制主要通过工作协调小组、专家组和工作组得到保障并取得实效。多方联动下,各类创新相继发挥出价值。一是上海建立起国内首个奶牛“两病”风险评估分级体系,将奶牛场划分为“两病”高、中、低三个风险级别,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奶牛场实行分类管理,适时调整净化策略,对主要风险因素持续开展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二是上海创新性地制定了划区、分级的“两病”区域净化监测方案。监测对象为区域内的奶牛及水牛、羊等风险动物。区域划分为核心区、监控区、缓冲区、辐射区、移动控制通道等,进而逐一制定分区监测方案。三是开发了一场一策信息系统,每轮风险评估分级后,及时更新重要事项变更、风险评估、监测等9个模块内容,大大提高了全域净化工作效率。四是建立以流动性监管为核心的动态监管模式。对奶牛的出生、销售、死亡等全生命周期点对点监控,确保每头牛的精确定位和精准管理。形成了“一牛一档”“一档三份”监管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规范。
“然而,一切制度体系和管理规范的创新都基于‘两病’检测,以及‘两病’检测结果的分析应对。”赵洪进如是说。上海市域内共有奶牛场16个,奶牛数不到2.5万头,规模不大数量有限,但是,为了达成“两病”防控的“上海方案”,过去五年,上海共监测奶牛结核病27.64万头次,布病26.58万头次。核心区、监控区及缓冲区共监测羊、水牛、猪、鹿等风险动物“两病”1.26万场次,9.25万头次。上海奶牛结核病、布病连续5年检测均为阴性,达到了我国规定的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标准。
上海奶牛分布在五个涉农区,完成如此大的检测工作量,是一大挑战。记者通过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守富了解到,为了确保检测工作保质保量,金山区通过多途径稳定检测队伍,才化解了每一轮检测耗时长、工作量大的难题。
“队伍建设是如期实现上海奶牛‘两病’净化目标的第一基础,也是未来推进上海奶业更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基础,上海没有理由做不好。”张秩通说。
用效益机制稳定奶牛场“两病”防控积极性
奶业发达国家早早解决了奶牛“两病”难题,是基于抢占全球市场的需要,事实证明,不论是国外知名乳企还是乳业强国,奶牛“两病”净化的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乳业发展的历程也证明了,只有充分激发乳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性,面对奶牛“两病”这样的世界级难题时,才有可能厚积薄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激发乳业企业的积极性,除了政府的有效服务,主要靠市场效益引导,或者说,政府服务质量好坏,最终也是通过企业是否得益来体现。记者了解到,通过市场之手激发乳业企业的内生动力方面,各项措施完全匹配上海全国经济中心的声誉和形象。
王国明告诉记者,上海率先提出“两病”净化攻关时,就推出了特级牧场评定,获评的牧场,每公斤牛奶收购价增加八分钱,如今,是政策保险、溢价收购和科技增产三管齐下,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上海奶牛政策性保险制度如下:保险范围包括因自然灾害、重大动物疫病、奶牛“两病”、免疫副反应等原因造成的奶牛死亡或扑杀。按照牛只残值予以赔偿,平均每头奶牛赔偿约1万元,形成保险托底机制。
上海建立的与“两病”挂钩的奶价激励机制主要内容是,将“两病”监测净化纳入奶源按质论价指标体系。凡是检出“两病”阳性牛场,实行降低生鲜乳收购单价每公斤0.01元到0.04元的分级惩罚,拒收阳性率高的场牛奶,直至再次全群监测阴性。对“两病”全群监测阴性场,实行每公斤0.03元到0.12元的分级奖励。
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牛奶产量和品质方面,上海的积极性维持了四十多年。继1996年上海提出年产8吨奶牛的攻关指标后,政府和企业屡屡自我加压提高目标值,如今平均产量高达11.5吨,如果不是因为上海29度以上高温天气多,奶牛的平均产量完全可以达到15吨。而且,上海牛奶品质遥遥领先,细菌数1万以下,体细胞数15万以下,都优于欧盟标准。
光明牧业有限公司金山种奶牛场目前存栏5000头,2023年通过国家级“两病”净化场评估验收,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最大最现代化的奶牛场。场长陈昌质告诉记者,食品全面过剩时期,只有追求牛奶优质优价才可持续,我们场不仅做到了“两病”净化,还于今年儿童节开放了科普体验活动,深受消费者欢迎,也证明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如果存在“两病”隐患,真不敢冒险延伸产业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