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静宁:为振兴铸“金果”

农民日报客户端2025-06-30

全县逾77%的常住人口种植苹果,3.6万名脱贫人口靠果品增收;户均10亩果园,果品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占比75%以上……近年来,苹果在静宁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发挥了显著作用。

为长久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甘肃传统的苹果种植大县,静宁县委、县政府主动适应苹果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深入实施品种大培优、园貌大转变、技术大推广、风险大消除、效益大提升、集群大突破“六大行动”,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如今,在迈步苹果大县向苹果强县、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转变新征程的静宁,苹果不仅成了农民群众稳脱贫、促振兴的“金果果”,还成了吸纳外地农民工前来务工增收的“金招牌”。

为传统“老产业”注入新动能

翠绿山峦间的小盆地里,全是平整连片的果园,一行行采用矮化密植技术栽植的苹果树长势旺盛……这是日前记者来到静宁县治平镇刘河村的果园采访时看到的一幕:除了果树行距适宜机械化作业外,果园还配套了立架栽培、黑膜覆盖、间作套种、分户滴灌等技术,尽显“现代科技范儿”。

“这是去年开春后我们实施老果园改造后栽植的苹果树。”站在果园边,刘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尚生说,之前的老果树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栽植的,果树品种老化严重,病虫害严重,管理费工费时。“针对这个情况,政府积极扶持乡亲们进行老果树更新换代,并为每亩果园提供5000元补助,群众只需投工投劳就行。”

治平是静宁苹果规模种植起步的地方,雷沟村下辖的胡家圈自然村的果园全县最早的果园,也是全县第一批进行改造的老果园。治平镇镇长郭琼介绍,近年来,治平每年稳定改造老旧果园2000亩以上,实施果园标准化管理面积达3000亩以上,农民户均拥有果园11.1亩。在改造过程中,治平大力推广“矮化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引进瑞雪、秦脆、华硕等特优品种,推进新品种示范种植和新科技示范应用。

“静宁县的果园多为山塬地果园,立足实际,我们把矮化密植技术作为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探索研究出了适宜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砧+短枝型品种’矮化栽培模式,总结提出了树冠小、树势健壮、抗寒抗旱性强、早果丰产性好、效益高经济寿命长、建设成本低的建园模式。”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贾军平说,在此基础上,研究所不断完善乔砧短枝现代栽培模式,有效破解了陇东黄土高原苹果发展的难题,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自然条件、具有静宁特色的矮化密植发展路子。

“老果园的改造、果树的更新换代和新品种的引进、选育,既保证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又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减轻了劳动强度,更提升了果品的产量和品质。”郭琼说。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静宁县已累计改造老旧果园8万亩,其中,山地密植示范园5万亩,矮化密植示范园3万亩。品种大培优,园貌大转变,从老果园的改造提升、老果树的更新换代到新品种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静宁正在为苹果这个历经40年发展的传统“老产业”注入新动能。

科技育“芯”赋能产业升级

“我们大力实施技术大推广行动,探索出了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果农带动、新机制创新‘四新模式’,全面落实果园保墒覆盖、整形修剪、增施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果园技术措施,大力开展周年果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累计完成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地面覆盖等标准化果园管理80万亩,年培训果农5万人次,其中包括脱贫人口3.2万人。”静宁县果业服务中心主任郭红兵说。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静宁县坚持走“科技培训、技术引导、示范推广”一体发展的路子,采取抓点示范、以点串线、以线促面、辐射成片的做法,大力推行“一年定杆、二年重剪、三年全拉严管、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园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防灾减灾”的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全力促进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种子是农业科技领域的“芯片”。为打造全县果业转型升级的“芯片”,静宁县不断强化“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组建成立了果树果品研究所、苹果产学研联盟、脱毒苹果苗木快繁组培中心,试验选育出了适合县域生态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纪1号”“静宁1号”新优品种,累计建成了5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万亩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和18.4万亩出口创汇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69.4万亩,全县果品商品率和优果率分别达到95%和80%。

“我们团队自主选育的‘成纪1号’短枝型苹果品种,作为富士苹果更新换代的优良品种,综合性状表现突出,已成为甘肃苹果的主栽品种,在平凉、庆阳、天水、白银、兰州等市县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并被宁夏、陕西、山东、河北等省区引进推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贾军平说,团队技术人员还积极推进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率先开展了无病毒带分枝优质大苗繁育技术研究,年出圃“成纪1号”“静宁1号”等带分枝优质大苗100万株以上。下一步,研究所将持续助力苹果苗木繁育水平提升。

作为静宁本土果品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始终注重科技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科学育苗、生态种植、冷链储存、智能分选、终端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副总经理郭双子介绍,公司积极示范带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矮化密植种植技术、园区种植模式及防灾减灾相关设备,有力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以示范和培育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新农人为抓手,陆续建成现代矮砧集约生态苹果生产基地5000亩,盛果期果园亩产值达3万元以上;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建成占地200亩的甘肃省国家苹果种苗繁育基地,引进国内外10余个名优特新品种,培育不同类型的优质矮化苗木,探索盐碱地苹果嫁接栽培技术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为探索适合静宁的苹果苗木栽植体系贡献了企业力量。

壮大集群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体系,我们集中力量建成了3处仓储物流园,库容量超过3万吨,配备了4条光电智能分选线,不仅有效延长了苹果产业链条,还显著提升了‘静宁苹果’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郭双子说。

聚焦链条延伸,锻造产业集群。静宁县有关负责同志介绍,静宁按照“一产强基、二产壮骨、三产赋能、融合发展”的延链强链思路,紧紧围绕生产链、循环链、价值链、转化链、流通链、金融链发力,培育壮大苹果加工增值、包装配套、储藏营销型企业161家,年储藏能力达65万吨,加工转化果品15万吨,纸箱生产能力达3.5亿平方米,逐步构建起“一业主导、三产融合、多元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以前,每年苹果收购季,定价权都掌握在外地客商手中。这些年,静宁加快苹果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本地企业崛起,基本上都是等德美、常津等本地企业开价后,静宁苹果当年的收购价才能出来,而且,周边地区也会参考这个收购价。”郭双子说。

为持续壮大产业集群,静宁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建立了上海、北京、深圳等9个归雁工程联络服务站,成立了山东、湖南、江苏等21个归雁工程联络群,吸引在外发展的静宁籍人士返乡创业。王星就是2021年被“归雁工程”吸引回乡创业的人之一。

“回到静宁后,我发现苹果深加工领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我先后在甘沟镇、静宁县工业园区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和生产线,年加工非商品果4000吨。我们通过研发零添加的苹果深加工产品,不仅破解了下捡果、光果的滞销难题,还进一步延伸了静宁苹果产业链,促进了静宁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设。”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星说,公司成立了甘小星家庭农场和甘小星果业合作社,打造“甘小星”品牌,旗下共开发了果脯、果脆、农家果干及苹果花茶4款产品,目前仅线下销售就供不应求。去年,公司销售额达1800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打造“金招牌”闯市场促增收

把工厂建在产业链上,让果农变身产业工人。“我的理想是有苹果的地方就有‘甘小星’的加工厂,带动更多人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王星说,针对当地大量陪读家长的就业需求,公司不仅吸纳30多人稳定就业,还设置了符合陪读特点的工作时间,让陪读妈妈们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孩子。

打造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带动农民增收。“甘小星”的实践,只是静宁县坚持品牌引领、促进多元增效的剪影之一。郭红兵介绍,静宁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大力推动苹果“产得出、销得旺、卖得好”,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吃遍天下苹果,还想静宁苹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宁县充分挖掘“静宁苹果”品牌潜力,促进“静宁苹果”实现了从行业知名到市场知名、从产地优势到产业优势、从产品经济到品牌经济的“三个飞跃”,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静宁苹果”被评选为“中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榜十强”,入选国家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品牌价值达175.16亿元,已成为“甘味”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依托“甘味”品牌建设,静宁“德美果”“常津”“红六福”等9个商标入选“甘味”品牌目录并获“驰名商标”称号。

“我们在北京、深圳、西安、兰州等地设立了‘静宁苹果’的品牌形象店,并与北京新发地、深圳海吉星、嘉兴水果市场、兰州高原夏菜等国内知名批发市场和电商平台建立了全面、稳定的销售渠道,成功将‘静宁苹果’推向了国内高端市场。同时,公司旗下的‘德美果’品牌也摘得了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及‘全国十大苹果’殊荣。”郭双子说,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公司始终注重推进助农品牌助农、品牌强农。“我们收购苹果,坚持收精品,每斤苹果的价格也高出市场价0.5—1元。为促农增收,公司吸纳464名本地群众长年稳定就业,同时,根据不同生产环节,还提供大量季节性务工岗位,去年公司的劳务总支出达135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静宁苹果”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果品收入在当地农民群众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了,外出务工收入的占比变少了;不仅如此,在静宁南部的果园化乡镇和果品专业村,每到疏花疏果、套袋、采摘等果园季节性用工高峰期,这些地方还成了劳务输入地,吸引了来自甘肃武山、甘谷、张家川等十几个县区和宁夏、陕西等省区的农民工前来务工增收。“劳务输入还带动了一批乡村劳务经纪人从事中介服务,每到用工高峰,劳务经纪人负责把务工人员送到地头上,然后赚取信息费和车费,收入十分可观。”张尚生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鲁明

三部门紧急调拨中央救灾物资支持河南、湖北等地做好受灾群众安置救助工作

2025-07-0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2025-07-01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2025-07-01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交响音乐会在京举行

2025-07-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后“新”在哪?“直通车”、源头保护受关注→

2025-07-01

外交部驻港公署发言人:国安立法护香江,公道正义不可挡

2025-07-01

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述评

2025-07-01

誓言铿锵!他们在战位重温入党誓词

2025-07-01

全军各部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强军之魂

2025-07-01

原声纯享!沉浸式感受舰载战斗机滑跃起飞

2025-07-01

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各地举办活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2025-07-01

第三届链博会首票进境展品顺利抵京通关

2025-07-01

9.53亿人次、同比增长5.8%!透过暑运“大客流”看流动的中国活力奔涌

2025-07-01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7月1日起全面执行征信服务新收费标准

2025-07-01

“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

2025-07-01

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话语

2025-07-01

【追光的你】习言道丨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2025-07-01

从“陇东粮仓”到“算力高地” 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025-07-01

盛事云集、多元碰撞 香港经济活力四射

2025-07-01

鹭鸟翩跹青山绿水间尽显生态之美 神州大地铺展夏日生机画卷

2025-07-01

机械化收割、“鸭管家”除虫 农业科技+生态种养助力增产增收

2025-07-01

习语丨“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

2025-07-01

专题展、纪念馆、文艺汇演……多样活动庆“七一” 在传承中坚定前行脚步

2025-07-01

国新办将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和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2025-07-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陈小江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2025-07-01

市场监管总局附条件批准全日空收购日本货航股权案

2025-07-01

“春天的事业”托起稳稳的幸福 这一方案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就业帮扶

2025-07-01

国产飞机C909身披“五星红旗”执行国际商业航班 开启运行“next level”

2025-07-01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

2025-07-01

跟着赛事去旅行 暑运开始 长三角铁路迎来大客流

2025-07-01

交通运输部持续调度部署强降雨防御应对工作

2025-07-01

慶回歸 │ 何永賢走訪葵涌商場:「共築.創業家」都有七一優惠

2025-07-01

利安人寿新帅上任:合规与转型的双重挑战

2025-07-01

智營設計大賞得獎作品公開展出 可近觀可觸摸甚或試用

2025-07-01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 南區各界舉行「同鄉文化匯演」

2025-07-01

终填6年总经理空缺!“一正三副”组阁领航,国资控股85%下三峡人寿如何逆转累亏10亿困局?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