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一茶园负责人林先勇正带着工人进行春茶采摘,“一芽一叶是标准,采摘前必须净手,化妆用品绝对不能带入园子。”他一边检查采摘筐,一边向记者介绍。在这个占地百余亩的茶园里,从鲜叶采摘到加工存储,每个环节都贴着中国良好农业规范(China-GAP)的“隐形标签”——鲜叶要经过规范采摘、规范加工、规范存储,加工车间入口的紫外线杀菌灯每日开启4次,冷藏库温度常年控制在0-5℃。
这些细节勾勒出崂山区作为全国首批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区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政策引领、技术支撑、示范带动、长效保障”的规范实施体系,崂山区培育12家认证主体,崂山茶品牌溢价率提升10%,带动优质农产品认证数量增长40%。
政策杠杆:撬动标准化转型的“金支点”
在北崂茶园,一场关于“时间与品质”的博弈每天都在上演。茶园负责人胡孝林指着眼前的龙井茶树说:“早采三天是个宝,晚采三天变成草。”为了保证初采品质,他宁可让10余亩龙井茶的春茶产量从80斤缩减到20斤,损失超20万元。这种“舍产量保质量”的底气,源于崂山区用政策杠杆撬动的标准化转型——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纳入“政策刚性约束+真金白银扶持”的双轨机制。
政策的“刚性约束”体现在战略顶层设计。崂山区将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认证主体纳入《关于推动崂山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出台《崂山区开展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整建制推进试点市级奖补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规范认证+品牌建设”双轮驱动机制。在资金层面,形成“市级引导+区市配套”模式:市级财政50万元启动资金,如同“杠杆支点”,撬动区级投入近200万元,专项用于标准研发、主体培育和品牌推广。这种“政府搭台、资金铺路”的模式,让茶农看到“按规范种茶能赚钱”的现实图景——北崂茶园的龙井初采茶凭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均价达到3800元/斤,比普通茶园高出一倍。
政策“指挥棒”下,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率先尝到甜头。作为首批认证企业,公司投入150万元升级水肥管理系统,如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至3.2%,茶叶农残检测合格保持稳定。政府对农作物生产管理实施“五项直补”政策,其中崂山茶直补标准为每亩500元,“我们自己再投一点,既能达标又能增产。”公司技术总监刘彬展示着土壤检测报告。
更具创新性的是政策适配性调整。在推行水肥一体化时,崂山区农业农村局发现山上茶园存在水质易堵塞管道、修剪时易割断管线等问题,立即调整策略,不再强制推行,转而推荐滴灌、喷灌等更适宜的节水方式。这种“政策跟着产业走”的灵活性,体现在对《崂山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扶持办法》等文件的动态优化中——2024年新增生物有机肥直补4743吨、物理防控设备130余万套,引导茶农从“化学防治”转向“绿色防控”,全区耕地持续保持优先保护类型。
体系织网:构建全程管控的“智慧链”
走进崂山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控制室,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区12家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主体的生产数据。从青岛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园的土壤墒情到北宅樱桃园的虫情监测,从投入品使用记录到产品检测报告,全链条信息形成“数据铁笼”。这张覆盖“市-区-街道-企业”四级三联的立体服务网络,正是崂山区破解“监管难”的关键抓手。
在技术中枢层面,市农安中心牵头制定茶叶、鸡蛋等10大品类的“三书一表”(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标准模板,将复杂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转化为“按图索骥”的实操体系。青岛云泉春茶业有限公司茶园的徐本权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施肥全凭经验,现在对照《土壤管理作业指导书》,什么时候施豆饼、什么时候用虫沙有机肥,都有明确节点。”这种“标准化翻译”让茶农告别“土办法”,全区累计开展“理论+实操+竞技”培训20场次,百余家农作物种植户通过“线上录播+线下实操”掌握技术,技术传播量突破1万次。
监管体系的“智慧化”更值得关注。崂山区投入30万元建设区级监管平台,与市级三大平台数据互通,实现“农田-加工-流通”全程可追溯。在青岛云泉春茶业有限公司茶园,每批茶叶都要经历“三样”检测——一份留样、一份备样、一份检样,检测数据实时上传平台。2023年以来,全区完成农产品品质监测200多批次,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保持99%以上,农业农村部抽检合格率达100%。这种“数据跑路代替人工跑腿”的监管模式,让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从“纸面要求”变成“线上留痕”。
全域协同:良好规范的生态网络
在青岛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场“培训课”正在进行。崂山区农业农村局邀请的专家团队,针对茶园土壤板结问题,现场演示“豆饼+鸡粪轮施”技术:“单一施鸡粪容易造成土壤酸化,轮施豆饼能增加有机质,配合白银花金龟分解废弃物,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减少虫害。”这种“一地一策”的技术服务,正是崂山区构建“金字塔型”服务体系的缩影——以市级专家为“塔尖”,区级农技人员为“塔身”,基层站点技术员为“塔基”,形成技术下沉的“毛细血管”。
人才培育是实现良好规范的关键一环。青岛云泉春茶业有限公司茶园的徐本权对此深有体会:“参加完中国良好农业规范培训后,我们引入生物防治技术,用粘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替代农药,不仅节省了30%的植保成本,茶叶农残检测合格率稳定提升。”全区累计培训超200人次,这些学成的“土专家”和“明白人”带着技术回到田间地头,成为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移动宣传员”。
标准体系的本地化创新,让良好规范更具可持续性。针对崂山茶“喜砂质土壤、怕积水”的特性,崂山区研发“GIS+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将全区2万余亩茶园1万余亩果园的土壤类型、海拔高度、光照时长等数据绘制成“一张图”,指导茶农实施差异化管理。青岛北崂茶业有限公司茶园利用该系统发现部分地块土壤氮含量超标,及时调整施肥方案,将茶叶氨基酸含量提升2个百分点,成为全国首批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单位。在樱桃产业,《北宅樱桃种植技术规范》明确“疏花疏果-生物防治-冷链储运”全流程标准,带动樱桃优果率从60%提升至85%,电商复购率达70%。
2024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崂山茶展位前人头攒动。“这是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的崂山凤羽,茶多酚含量比普通茶叶高15%。”工作人员的介绍吸引了不少采购商。2025年崂山茶品牌价值19.48亿元,产量1530吨,产值6亿元,成为崂山区的“金名片”。
在崂山,中国良好农业规范早已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每一片茶叶、每一颗樱桃的“基因密码”。从青岛碧海蓝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茶园的一叶新绿,到北宅樱桃的满树红珠,崂山区用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的“绣花针”,穿起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千条线”。这里的实践证明,当规范成为一种生产力,当标准成为一种竞争力,便会绽放出最动人的产业之花、品牌之花,而那些在茶园里闪烁的粘虫板、在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在包装盒上闪耀的认证标识,正是解码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密钥。
作者:王玲丽 吴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