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曾
在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1日)前夕,中国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创新企业臻络科学正式推出全场景医疗人工智能系统“智医灵心”(GYENNO Intelligence)。这一系统深度融合大模型、深度学习及经典机器学习技术,贯穿院内外全场景,覆盖帕金森病筛查、诊断、治疗、康复及管理的全链条。
作为全球首个帕金森病诊疗闭环体系的构建者,臻络科学创始人兼CEO任康在4月15日的媒体采访中,详述了AI技术如何破解帕金森病诊疗的行业痛点,并揭示了这家深耕单病种12年的企业背后的战略逻辑。
AI医疗的落地逻辑:从效率提升到决策挑战
近年来,AI技术的介入,正在从提升效率、提高质量、辅助决策三个维度重塑医疗领域。
任康指出,首先是提升效率,对于临床专家而言,借助AI,可以替代繁琐的笔记录入、量表评估等繁琐且价值感不高工作,释放临床资源;其次是提升质量,人工智能的接入可以通过多模态数据挖掘,实现临床评价指标的客观化与标准化,尽量减少主观性。
“这两方面是人工智能和医疗结合最先会落地的板块。”任康表示。
相较之下,辅助决策虽是AI的潜力领域,却面临更大挑战。临床专家的核心价值在于诊断与治疗决策,而AI虽能融合医学知识、专家经验与数据规律支持个性化诊疗,但触及医疗核心价值的决策环节时,医患对AI的信任度、伦理争议(如社会能否接受AI犯错)成为关键阻碍。
“决策开始触及核心医疗价值,此时临床如何看待与人工智能系统协作,是落地慢的核心问题。”任康坦言。
而面向未来,任康预判,AI医疗将分化为横向平台型公司与垂类疾病专家型公司。前者通过规模效应覆盖共性需求,后者则依赖单病种深度构建壁垒。而真正存活的企业,必然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而非追逐技术热点。
帕金森病诊疗困局:千亿市场缺口与技术突围机遇
聚焦帕金森病领域,任康指出,该病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国患者数量已超400万,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比约40%-50%,在国内,该病种涉及1600家三甲医院、约1600家三乙医院,以及1-2万家的一级和二级医院。
根据任康的表述,帕金森病患者平均病程长达17年,年均直接疾病负担约3万-4万元,叠加未被满足的筛查、动态治疗调整、康复及护理需求,市场规模潜力巨大,已超千亿规模。
然而,这一领域长期面临多重困境。
任康指出,困境反映在几个方面,例如早期筛查漏诊率高(60%-70%患者未被正确诊断)、诊断流程复杂且资源不均(依赖PET等高端检查,缺乏普适性、低成本且高效准确的技术)、治疗手段有限(步态障碍等中轴症状缺乏有效控制、个性化动态治疗策略不足)、康复与护理资源匮乏(针对帕金森病的康复策略及院内康复师较少,而患者院外管理也面临缺失)。
上述未被满足的需求,构成了帕金森病诊疗市场的核心痛点。
在此背景下,臻络科学仍然选择以“单病种闭环”切入这一高壁垒市场。其逻辑在于:“越复杂的疾病越适合AI。”任康指出,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恰好为AI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
“比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科学有关,脑科学和工学天然映射。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来说,特别适合多模态感知和人工智能来帮助获取更丰富并且更有效的信息并支持决策,这既是疾病的需求,又是天然优势。而从内在机制来看,脑网络、类脑智能等技术与疾病机制在很多方面相关,是否能通过一些工程化的方法建立相关模型来解释它?这些都是非常的天然的结合。”任康表示。
臻络科学的“帕金森病样本”:从技术深潜到场景闭环
在此背景下,历经12年的深耕,臻络科学形成了“三维度护城河”:疾病理解的深度、端到端能力、医工交叉的生态土壤。
任康称,从内在优势来看,一方面,12年单病种研究积累,让臻络科学对病理机制与临床需求的认知接近临床;另一方面,团队兼具医学背景与工科底蕴,针对临床问题可直接启动学术研究,最终形成“科研-技术-产品”闭环。不仅如此,臻络科学自2013年开始与国内最顶尖的帕金森病的专家开展医工交叉的合作,这也为技术打磨提供优质土壤,确保产品与临床需求的高度契合。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垂类模式的优势在于,尽管市场规模小于横向赛道,但可通过高壁垒占据绝对份额。
据任康透露,目前,臻络科学的产品已覆盖全国700多家医院、覆盖20余万的患者,并进入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其患者端硬件在德国、芬兰等国家进入医保目录。与此同时,臻络科学已和赛诺菲、罗氏、波士顿科学以及卫材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
从外在纬度来看,臻络科学的的产品矩阵呈现“院内+院外”、“硬件+软件”的立体化布局,以实现产品协同的全场景渗透。
“智医灵心”的进化逻辑:从数据闭环到临床落地
“智医灵心”即是场景闭环的体现。据任康介绍,其并非单一产品,是一套以AI为核心、适配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体系。
核心能力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持续进化的知识体系。系统构建了涵盖筛查、诊断、治疗决策的模型矩阵,并通过持续学习帕金森病和相关的神经疾病领域的知识指南、专家经验及真实世界数据,持续优化模型本身;另一个则是具身载体的场景适配,“智医灵心”系统可以不同形态嵌入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例如,院内部署的中型医疗设备进行筛查、诊断和量化评估,院外的“防抖勺”、“步态干预机器人”则直接解决患者进食与行走障碍,而多模态数据平台则打通医院-患者的数据链路。
这一设计直击帕金森病管理的两大短板——数据割裂与场景断层。
据统计,90%的帕金森病患者住在家中,但传统诊疗依赖碎片化的院内数据。智医灵心通过融合院内检查与院外监测,可帮助实现疾病的全时空管理。“未来,我们对于患者端的新的产品形态,会更多聚焦在新的无创神经调控的设备。”任康透露。
然而,垂类模式的天花板亦不容忽视,帕金森病市场的整体规模小于横向赛道,且跨病种拓展需重建护城河。未来,臻络科学能否在专注与扩张间找到平衡,将是其不容忽视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