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珠海市万山海域,5万斤色泽金黄的金鲳鱼熠熠生辉,一场丰收的盛景正在上演。这些鲜活的鱼儿,带着大海的馈赠,登上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餐桌,为人们带来“万山美味”。
珠海坐落于珠江口西岸,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拥有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孕育出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万山渔场”,享有“农业学大寨,渔业学万山”之美誉。
当前,珠海以海产“粮”,划洋为“仓”,用新型蓝色“粮仓”为全国人民保粮稳供。2024年,珠海市水产品总产量38.12万吨,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约46.13万吨猪肉,等同于节约276.74万吨玉米饲料。其中,海洋牧场产出水产品3.28万吨,宛如新开拓54.19万亩耕地。
“耕海牧渔”,打造“蓝色粮仓”,珠海大力发展海洋渔业,面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广袤的陆海间绘就了一幅保粮稳供的生动画卷,让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愈发稳固。
陆海协同,共建多元“大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
珠海目前初步形成以“三虾两鱼”(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罗氏沼虾,海鲈、黄立鱼)为主导的特色品种养殖全产业链布局,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以白蕉海鲈为例,珠海养殖面积近4万亩、产量近16万吨,占广东省海鲈养殖产量的70%、超全国海鲈养殖产量的50%,接连斩获了“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海鲈之都”等诸多殊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三产综合产值高达150亿元,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现代渔业的闪亮名片。
珠海积极推动渔场“下海”,建设新型现代化海洋牧场。组建了广东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海洋发展集团,精心打造“一船四区六基地”产业布局,成为珠海市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获广东省“补改投”1亿元资金支持。
珠海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了以桁架式养殖平台、重力式深水网箱组合并以大型养殖工船为补充的“1+N+1”组合模式。预计2025年,珠海将拥有各式桁架式平台12座,养殖平台数量与水体均达全省第一。
“格盛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李红波 摄
记者在“格盛1号”海洋牧场养殖平台上看到,章红鱼体态肥美,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圆润饱满,鳞片闪烁着银光,犹如披上了一袭华美的银纱。
平台运维工程师盛松江介绍,“格盛1号”平台长86米、宽34米、高16米,工作吃水10.5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配备了智能渔业管控系统、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无人机自动投喂、环境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系统。
“我们去年8月10日投的鱼苗,成活率约80%,现在均重9斤,每斤可以卖到40多元。”盛松江告诉记者,预计今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富粮仓”
科研创新是发展海洋牧场的强大引擎。珠海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以南方海洋广东省实验室、中山大学等“智库”为载体,深入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种苗自主化进程。
“珠海造”引领海洋装备创新浪潮。南方海洋实验室研发“珠海琴”等多功能融合的新型组合式结构加强型养殖平台,为海洋养殖带来新变革;珠海市海洋集团形成海工型养殖装备设计、建造、施工和运维等全产业链条,成功研发“格盛一号”养殖平台、“九洲一号”养殖工船,约占国内海洋牧场装备总数的58%,助力推动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国,订单水体总量相当于新开拓28.25万亩耕地。
位于珠海市蜘洲岛海域的“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于2019年8月下海,是我国较早投放的深远海养殖平台。
南方海洋实验室(珠海)工程师徐珂全程参与了“澎湖号”平台的运维,他介绍,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动新型装备技术集成式创新,网衣自动清洗、水下巡航机器人、自动收鱼系统等现代化海洋牧场配套装备技术,各大单位都在加速研发、投产。
层出不穷的新型技术,逐步打通了海洋渔业生产全环节,使陆基工厂化育苗、近岸驯化标苗、近海重力式网箱、远海养殖工船的立体式开发成为可能。以“平台+重力式网箱”组成的“1+N”海洋牧场模式初具雏形,真正实现“陆海接力、岸海联动”。
“格盛1号”海洋养殖牧场上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章红鱼投喂饲料。李红波 摄
“珠海芯”助力水产创新突破。珠海建成广东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完成了黄立鱼、拟穴青蟹等6个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测序。在国内率先突破四指马鲅和尖塘鳢的规模化繁育生产,预计每年可培育各类优质苗种约23亿尾,年产值超2亿元。
政策护航,守护坚实“稳粮仓”
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发展,政策支撑落实落细是关键。建设“蓝色粮仓”是一项系统工程,珠海在建设“海洋强市”上努力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用海规划、金融保障、海灾预警等多方面全流程为新型“蓝色粮仓”保驾护航。
便捷“粮仓用海”,珠海进一步调整用海使用年限,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最高使用年限由5年延长到15年。在广东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助推项目“拿海即开工”,2023年以来共有80宗用海项目获批实施,批复用海面积达5489公顷。
珠海鼓励“渔业下海”,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装备所有权登记备案,打破金融壁垒,为企业融资、租赁等业务提供物权依据。推动“蓝金育海”,成立珠三角地区首家海洋支行,创新“保险+信贷”模式,形成“政银保”合力,首批海洋牧场装备已获抵押贷款2800万元。降低“蓝海风险”,建立海洋牧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对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精确预报。
珠海率先在广东省探索完善海洋牧场政策性保险制度,创新出台《珠海海洋牧场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方案》,可享受保费60%财政补贴,2023年以来,“泰利”“苏拉”等台风赔付达2.06亿元。
桂山岛上的游客。李红波 摄
珠海市鼓励万山等镇发展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日益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万山群岛旅游业蓬勃发展。“仅桂山岛,每日登岛游客数量达到3000人,民俗酒店全部爆满。”桂山镇政府工作人员覃海宝告诉记者,目前桂山镇鼓励海岛民宿朝着高端化、品质化、特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助力海岛旅游经济迈向新高度。
持续以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珠海奋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海洋经济示范样板,以“蓝色粮仓”之“大”、之“富”、之“稳”,有力保障粮食安全,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贡献珠海蓝色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砾星 李红波